Pages

Monday, April 30, 2007

My Blueberry Nights海報

近來不少人從Google打"My Blueberry Nights"都跑上來, 其實我沒什麼料可爆, 只是早前找到一張海報咁大把, 放了在這裡.

今天終於找到一張更新的海報, 不過大頭是Rachel Weisz, Jude Law只得個右下角, Norah Jones和Natalie Portman更是小小一個角仔.

Sunday, April 29, 2007

Container 夢修羅


"Container"是一齣今年電影節本打算看後來沒有訂票的電影, 之後因為買了廿張票再贈兩張, 所以選了來看, 怕錯過了會後悔.

看冊子簡介已知道是什麼片種. 瑞典來的導演Lukas Moodysson, 只看過他的一齣作品, 就是Lilya 4-Ever(2002), 很不錯的電影. 簡介中說, 電影"Container" -- "沒有故事, 只有記憶; 沒有對白, 只有與影片無關的少女獨白... 實驗之作... 睇你頂得住無?" 有了心理準備, 看時便完全不覺得納悶或被騙進場的感覺了.

正如導演自己都說, 此片是一齣"自閉症電影"(an autistic film). 他說不喜歡他2004年的作品"A Hole In My Heart"(獸性鬥室)(2004)的是因為電影"strange", 準備看"Container"的要更小心, 因為它是"even more strange". 他這樣一說, 我倒很想看"A Hole In My Heart".

"Container"的確像一個自閉症患者的獨白, 女人獨白, 男人身軀? 抑或女的潛意式是個男人? 畫面近乎都是獨白者的POV, 有點單調嗎? 都有點的. 說真的, 看時也有點迷失.

導演拍"Container"前原來本想拍一齣名為"海嘯"的電影, 卻由於海嘯真的不幸發生了, 他便拍了"Container".

不可以說完全不喜歡此片, 但看過它之後, 更想一次過看所有Lukas Moodysson的作品, 畢竟, 他是個多次獲獎的導演(三十多次獲獎), 有機會確實應看看他其他的電影.

"Container"網頁的pdf file.

導演的話(Channel 4).

Saturday, April 28, 2007

The Pervert's Guide to Cinema 變態者電影指南


今年電影節中頗期待的一齣紀錄片, 看了覺得其實應該買影碟收藏, 在家慢慢看, 因為資料內容太豐富, 旁白者的中歐(Slovenian)口音聽得人很辛苦(沒有字幕), 兩個半小時看得人十分累.

"The Pervert's Guide to Cinema"是一眾電影迷, 尤其是學術派的都會喜歡的紀錄片, 來自英國, 奧地利及荷蘭, 其實有點似在上電影lecture, 有許多理論及細節都值得一一再看.

片中引用許多經典電影(不少是Alfred Hitchcock, David Lynch, 當然還有Charlie Chaplin), 包括荷李活及一些歐洲片作例子, 分析電影的語言, 透過這些電影, 讓觀眾更清楚認識自己.

紀錄片編劇及旁白Slavoj Zizek是斯洛文尼亞(Slovenia)University of Ljubljana的哲學教授, 也是個精神分析學家. 他的理念都令人嘆為觀止, 讓觀眾在"fantasy, reality, sexuality, subjectivity, desire, materiality and cinematic form"等上認識到其嶄新的見解.

在電影節看此片, 基本上應該說在戲院中一次過看此片, 其實是有點難度, 真的比較適合在課堂上慢慢細看, 又或留在家中分開一段段來看. 當然如果有字幕會更加好, 因為旁白的英語聽得人很辛苦, 長氣又冗氣.

紀錄片中有不少搞笑位, 都是旁白兼編劇Slavoj Zizek每次引用不同的電影時都有相關的場景配搭, 連攝影角度及人物的位置都與電影本身近乎一模一樣, 帶來不少笑聲, 拍案叫絕.

有機會會買影碟收藏再看.

導演Sophie Fiennes於1967年出生於英國, 是演員Ralph Fiennes的妹妹及Joseph Fiennes的姊姊,父親是個攝影師, 母親是個小說家及畫家, 和著名導演Peter Greenaway(one of my most favorite directors!)工作過數年.

IMDB連結: The Pervert's Guide to Cinema

Slavoj Zizek引用Alfred Hitchcock的"The Birds"(1963)及該電影場景


Slavoj Zizek引用Alfred Hitchcock電影"Psycho"(1960)及該電影場景

引用電影包括(wikipedia):
Possessed (1931)
The Matrix (1999)
The Birds (1963)
Psycho (1960)
Duck Soup (1933)
Monkey Business (1931)
The Exorcist (1973)
The Testament of Dr. Mabuse (1933)
Alien (1979)
The Great Dictator (1940)
Mulholland Drive (2001)
Alice in Wonderland (1951)
The Red Shoes (1948)
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1964)
Fight Club (1999)
Dead of Night (1945)
The Conversation (1974)
Blue Velvet (1986)
Vertigo (1958)
Solaris (1972)
Wild at Heart (1990)
Lost Highway (1997)
Persona (1966)
Eyes Wide Shut (1999)
The Piano Teacher (2001)
Three Colors: Blue (1993)
Alien: Resurrection (1997)
Dogville (2003)
The Wizard of Oz (1939)
Frankenstein (1931)
The Ten Commandments (1956)
Saboteur (1942)
Rear Window (1954)
To Catch a Thief (1952)
North by Northwest (1959)
Star Wars Episode I: The Phantom Menace (1999)
Star Wars Episode III: Revenge of the Sith (2005)
Dune (1984)
Kubanskie Kazaki (1949)
Ivan the Terrible: Part II (1958)
Stalker (1979)
City Lights (1931)

Technorati tag: , .

爸爸, 生日快樂!


這一天, 我們心中都只有你
永遠懷念你的女兒上

最喜歡吃 - 阿媽煮

吃了三十多年, 當然最喜歡的都是母親煮的餸菜.

以下是幾味我最喜歡母親煮的菜色, 都是家常便飯, 賣相未必最好, 但我卻吃了多年都覺得是最味美的, 相片不是同一晚拍的:

節瓜粉絲蝦米:

網友Inner Space曾說他家人叫這味菜色作"亞婆拉孫"


蝦醬蒸排骨:

這味是我在美國三年時最最懷念的一味餸, 每次回港都要求母親常常煮給我吃

雖然我不太喜歡吃蕃茄煮的菜色, 不過當晚母親煮這個蕃茄排骨也很不錯, 我連蕃茄也吃了兩片呢!

我家不常煲湯, 不太像許多廣東人家庭, 另一半常說: "你地都唔知邊度人黎既... ", 所以母親偶然煲煲這些粟米魚肚羹也足以令我高興一個晚上.


另外當然還有雞翼, 無論是豉油雞翼, 炸雞翼, 北菇蒸雞, 母親都做得十分味美, 這個是豉油雞翼:

蒸鱔:

大姊最喜歡吃的南乳齋:

Friday, April 27, 2007

Agent Mahone

相信正在追看Prison Break 2的觀眾們除了繼續為靚仔Wentworth MillerT-Bag個個星期追之外, 這回或許也會被新加入的Agent Mahone吸引.

飾演FBI Special Agent Alexander Mahone的演員原名William Fichtner, 1956年出生於紐約長島, 剛剛50歲. 其實他有許多大銀幕及電視演出經驗, 只是我們或許只覺得他有點面善, 卻又說不出他的名字. 他曾擔演過又較為人熟悉的電影有Armageddon (1998), The Perfect Storm (2000), Pearl Harbor (2001), Black Hawk Down (2001), Crash (2004), Mr. & Mrs. Smith (2005).

覺得他在Prison Break 2的演出很不錯, 尤其是每次Michael Scofield和其他逃犯有什麼進展, Agent Mahone又一一破解, 他一舉手一投足都給人精明過人的感覺, 他的出現, 令劇集更加電影感. 不是麼? 不知道是否導演的刻意安排, Mahone的鏡頭, 大都很有電影感, 角度都很好, 和其他角色的描繪很不同.

看完Season 2的(想必是看BT或翻版吧, 除非你身在海外), 請勿在這裡透露結局. 昨天同事說, Season 3正在拍攝當中, Michael因醫生Sarah而再入獄, 所以Season 3名為"Prison In", my god, 究竟什麼時候才正式大結局? 唔好夾硬黎好喎.

William Fichtner個人粉絲網站還有許多相片呢.

FOX官方網站: Prison Break

Thursday, April 26, 2007

電話調查


電話訪問調查員: 喂, 呢度係香港市場調查... 打黎架

我: 係... (準備掛線)

調查員: 請問你係咪9xxxxxxx既機主呀?

我: 係...

調查員: 只係想阻你15秒...

我: 唔... (橫豎正坐地鐵, 由得佢阻吓...)

調查員: 小姐貴姓? 點稱呼?

我: 隨便你丫, 你鍾意點叫我就點叫我啦...

調查員: 哦, 只係想稱呼你貴姓啫, 無咩野既...

我: (老作) 姓黃丫...

調查員: 係, 黃小姐, 咁想問你一星期會唔會出街食兩三次野?

我: 有...

調查員: 咁, 通常係簽咭定俾現金架?

我: 兩樣都會.

調查員: 咁黃小姐年齡係咪20-30未婚?

我: 30以上, 已婚.

調查員: 咁多謝哂你既時間...

********

結論: 我並不是他們的target... 因為我老... 好彩扮姓黃啫.

Avenue Montaigne

這數星期都有不少第一次上來的網友是從Google搜尋"Orchestra Seats"進來的, 這是去年十二月在香港的法國電影節上映的電影: Fauteuils d'orchestre (Orchestra Seats/貴賓席).

原來"Orchestra Seats"是電影於加拿大某電影節的名稱, 在美國剛上映, 名為"Avenue Montaigne".

前兩天在網上見到這兩張海報, 和我在十二月寫的文章那張不同, 都放上來留念吧.

稱呼

很奇怪, 家人及好友們都喜歡英文名字加姓氏的叫我, 就如我是Amy姓陳, 他們總愛叫我做Amy Chan, 不會只叫Amy. 親至大姊二姊, 和七位好友都是這樣叫我的, 我也摸不著頭腦. 人家通常都是不太熟的朋友才會這樣連名帶姓的稱呼嘛.

母親怎樣稱呼我? 多的是: 阿妹(我最細嘛), 有時也會英文名字加姓氏的叫我, 又或中文姓氏連名字三個字叫我, 那多數是有點命令語氣的.

很少人叫我的中文名, 都是父家親戚才會叫我的中文名, 最尾那個字, 很女孩子的名字, 三十多年仍然不太習慣.

自少一起成長的朋友的父母也會叫我的中文名字, 有時是尾兩個字, 也是十分優雅的, 有點毛管動.

公司同事就只叫英文名字, 不會連姓氏一起叫.

姨母們都叫我"阿妹", 又或三小姐, 偶然才會叫我的中文名字.

甥女們當然叫我英文名字然後加"姨姨". "三姨"或"細姨"太"娘"了吧.

當然我也是人家的舅母, 嬸嬸, auntie, 表姐, X家姐(X是我中文名最後一個字, 都是堂弟妹對我的稱呼), 弟婦, 新抱, 長輩都叫我英文名字... 不過許多時小朋友們都寧願稱呼我作"姐姐"(本稱呼我作"舅母, 嬸嬸, auntie"的孩子).

兒時當然有暱稱, 都和我那時太瘦削有關. 其中有一個稱呼有點難聽, 亦不太明白由來, 姨母們和母親都叫我"阿婆豬", 但發音是"丫Por豬", 很搞笑.

Wednesday, April 25, 2007

鈴聲與個人形象

剛才在公司忽然響起這段:

"每個夢都得到祝福
每顆淚都變成珍珠
每盞燈都像許願的蠟燭
每一天... " (對, 正是可愛教主楊丞琳的歌聲)

眾人的目光都在等候機主的回應...

原來是那個營業部男同事...

萬料不到, 他竟然會用這樣的電話鈴聲.

實在有點震撼, 隨即八卦sms給二姊, 她即回: "Ha! Bad Taste!"

揀選手機鈴聲或多或少都反映一個人的品味. 最怕男人之家來個"懶"可愛女歌手的歌曲作鈴聲. 不太認識這個男同事, 一向覺得他"無乜野", 呢一煲令大家深入一點認識他. :)

說到我公司的奇人(希望他們沒有上來吧), 好些怪人用的手機鈴聲都幾攞命... 有一四字頭又永遠停留在她成長年代的女同事(在她眼中, 全香港只有劉松仁及陳玉蓮懂演戲, 鄭少秋當然是她的最愛... 張曼玉不懂演戲, 因為她只看過張在"新紮師兄"的演出), 手機鈴聲是關淑怡八十年代的歌曲, 偶然來一首八十年代日本歌... 還有她勁喜歡的李克勤... 每次聽到我都有點想死.

我慣了silent/vibration mode, 不喜歡嘈嘈閉.

不要告訴我你的電話鈴聲也是"每個夢都得到祝福... " 我會笑你的!

縱壞哂

現今家庭有小朋友的, 大都一個起, 兩個止, 做父母的都比上一代的寵孩子, 連以前不寵壞孩子的祖父母(我們的父母)也寵壞孫兒, 都說"子女自己教, 孫兒是要來寵的".

現在的孩子, 都慣了每做好一件事情或完成一件大人要求的行為都必然有獎賞. 因為父母都習慣送這個獎那個給他們. 大姊, 對不起, 爆少少你的"寵女兒行為"... 我的大姊教小孩子很有自己的一套, 有時也是個惡媽媽. 不過有時她對女兒們的"厚待"連我和二姊也看不過眼... 例如一考完試便帶她們去玩, 不是海洋公園便是去吃大餐... 只是考試吧. 然後她解釋: "我都好辛苦架大佬, 我都要玩呀!" 她的女兒們十分幸福, 相信她們去海洋公園應該有三十多次, 迪士尼大大話話也四五次. Tamagotchi每人兩個, Barbie成屋十幾隻, 近來還有個Barbie泳池(抑或小孩可用的迷你泳池?), 好像連她老公也罵起來... 她們吃壽司吃大餐分分鐘比我多. 總之, 每有機會獎賞她們, 我大姊都做到一百分.

記得小時候家境普通, 父母都不常買玩具或新衣給我們. 小時有數年讀得很不錯, 考過幾年第一名, 又試過全級什麼什麼英文獎, 母親都會送禮物給我的, 不過只是考試完畢或聽話等小事便沒有任何獎勵了.

各位父母緊記, 太多獎賞, 當孩子們都認為是理所當然時便不好了. 他們會覺得每做好或完成一件事都應該有獎勵/獎賞, 他日長大了, 才發現原來世界並非如是. 孩子應學習完成一件事本身已是一件獎勵.

啟發原文: Bribing Children (by Martha Irvine)

Tuesday, April 24, 2007

假如撞到你的前度...

相信不少人嘗試過這種尷尬場面, 那你通常怎樣面對?

美國女作家Sandra Ann Miller在其著作"A Girlfriend's Guide to Getting Over Him"提出好些貼士:
  • 只是經過, 一個簡單的微笑及揮手
  • 撞個正著, 一句hello
  • 說了hello, 切勿回頭再看
  • 盡量避免去一些相信會撞到他的地方, 即使這些本是你一向會到的地方, 以免對方以為你跟蹤他, 又或會令愛的傷口更難痊癒
  • 放開一點, 向前看

那麼撞到前度的好友又怎樣? 個人認為要視乎你當時的精神狀態及傷口有多深了.

我一向認人十分醒, 經常在街上碰到認識的人而當對方還未及看到我時, 我已有足夠時間應對. 所以, 視乎當天精神狀況及打扮得如何... 不過我大多數都採取 - 逃避 - 即快閃來面對. 那如果對方見到我而我又完全不知道的話, 那可沒辦法了.

更多有關美國槍擊事件

Newsweek的網上獨家版有更多有關新聞:

'I Saw Bullet Holes Coming Through the Door' A wounded Virginia Tech student tells his story.

'What Made Him Do It?' A closer look at the mind of a mass murderer.

'Campus Massacre' Inside the tragedy at Virginia Tech.

'Braced for Backlash' U.S. Koreans fear shooting will fuel stereotypes.

'Shock, Fear and Confusion' Coming to grips with the magnitude of tragedy.

'He Was Just Off' Portrait of a killer: Cho Seung-Hui.

South Korea Reconstructs Cho's Story

Interactive Graphic: A walk through what happened at Virginia Tech

Campus Killings: A look at some of the bloodiest school attacks around the world

The Victims: Portraits of the Lost

相片:
Images of Despair: Photos from the deadliest shooting massacre in U.S. history

竟然也有這樣一個網上投票:

Does Korea bear any 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violent end Cho Seung-Hui chose in the U.S.?
暫時有6685票, 5.4%答是, 92%答否, 2.8%答不知道. 我當然答否了!

Monday, April 23, 2007

The Painted Veil 愛在遙遠的附近

十二月時已見到此電影海報, 十分喜歡, 還在這裡提過. 昨天終於看了, 或許抱有一點的期望, 尤其是電影於HKIFF也有上映, 看畢感覺倒不及預期中好.

"The Painted Veil"是根據同名原著小說(作者W. Somerset Maugham)改編而成的電影, 1934年已經上過大銀幕, 由Greta Garbo主演, 名稱也一樣: "The Painted Veil".

看電影前已若略知道故事背景. 1923年, Kitty(Naomi Watts)在家人安排的聚會中認識了細菌科學家Walter Fane(Edward Norton), 為了逃避母親, 下嫁了給深愛著她的Walter. 婚後Kitty跟從Walter來到上海生活, 卻從沒有愛上他. 兩年後, Walter發現妻子不忠, 為了報復, 帶著Kitty來到中國偏遠的山區, 那裡是霍亂疫區. 背叛及報復心令二人關係更加惡劣. 身處疫區, 相依為命, 反目成仇的夫婦有機會從新認識對方, 可惜當二人真正愛上對方時, 或許為時已晚.

男主角Edward Norton("Fight Club" 1999)及女主角Naomi Watts("King Kong" 2005, "The Ring Two" 2005, "21 Grams" 2003)二人也同是此片的producers. 他們都演得不錯, 電影沒有預期中好看或許就是欠缺了那份預期會有的盪氣迥腸又動人心弦的感動.

電影海報上有這句: "Sometimes the greatest journey is the distance between two people." 很有詩意, 很動人. 不過電影應該可以更好.

配樂是相當不俗的, 鋼琴出於中國著名鋼琴家郎朗(Lang Lang), 當然精彩. 相信不少觀眾會考慮買電影的OST收藏. 電影在美國的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中獲Best Music一獎.

畫面大部份是中國鄉村景, 沒有河山美景, 除一兩幕外, 反而描繪瘟疫下的村民, 病榻上的病人, 都比較迫真.

其他演員如飾演與Kitty Fane偷情的Charlie Townsend(Liev Schreiber)也不錯. 我們當然更留意香港演員黃秋生了, 他在電影中略帶點英國口音的演繹也不錯啊, 飾演Colonel Yu的他戲份也不少.

看畢電影, 感覺是, 人生總會有遺憾. 或許沒有遺憾的人生就是沒有意義的人生吧.

IMDB連結: The Painted Veil
獎項及提名.
Rotten Tomatoes有74%好評.

Technorati tag:

韓國人不需致歉

美國大學恐怖槍擊事件之後, 由於兇手是韓裔移民, 韓國人民都表示歉意.

看了多天新聞, 感覺是, 韓國人為什麼要致歉? 其實他們沒有做錯什麼. 兇手是韓國人, 就需要對事件表示歉意麼?

對, 作為一個國家元首, 韓國總統發表回應是對的.

不過, 個人認為, 事件是誰的錯?

個人意見而已, 請勿見怪...
要怪, 就要怪美國.
校園槍擊, 槍械法例, 接受移民但本土人又未必歡迎不同種族, 多元化種族...
趙八歲已和家人移居美國, 在那裡居住了十多年, 可以說是在美國長大的, 他的暴行怎可以歸咎於韓國?
我覺得, 這次恐怖大屠殺是美國自己的產物, 可以說是美國一手製造出來的悲劇.
對, 悲劇沒有人想發生, 但是否都有可能避免? 例如槍械管制?
我不敢說其他國家不會有類似悲劇發生, 相信假如一些種族歧視更厲害, 國民更不接納新移民的國家, 假如也一樣有寬鬆的槍械管制, 這種校園悲劇可能更駭人.

兇手不是中國人, 我們有點鬆一口氣. 但其實兇手可以是任何一個民族, 任何一個種族. 我們不能歸咎於哪一個國家, 哪一個民族.

我是愛人眼中的鮑魚

我倆都是幽默一族, 喜歡說笑.

昨天閒談間說到我們的朋友們, 無無聊聊說著這個那個和她/他們的另一半, 他總愛找一些形容詞形容友人.

於是我問: "咁我呢? 我係咩野?"

"鮑魚" 他說.

"鮑魚? 邊個係鮑魚?" 我問.

"你囉, 你係鮑魚."

"吓?! 點解?"

"鮑魚... 係好既... 不過食得多無益..." "睇落就好囉... 唔係咩, 阿肥成日食鮑魚, 身體唔好架食得多!"

頂...

不過都好, 起碼佢知我係好野!

Saturday, April 21, 2007

與電影學者一席話

電影節期間, 有幸又再與大學時的電影教授吃晚飯兼聊天, 相信電影節擁躉們都知道我說的正是自1995年每年都遠道從美國跑來香港捧場的電影學者David Bordwell.

去年也在電影節期間和他吃晚飯, 寫了一篇長長的文章, 有興趣可再看.

由於今屆電影節為期長了一星期, 教授也逗留了在港三星期. 其實這回本沒打算打攪他, 知道他必定又是天天忙看電影及見不同的業內人士. 怎料, 電影節開始前寄了個電郵給他, 他即日便回覆, 還說這回在港三星期, 見見面吃個晚飯一定沒問題.

兩星期前還找了同事一起去, 因他也很喜歡電影, 又很想認識這位著名熱愛港產片的美國教授.

那是一個星期日的晚上, 教授從西灣河那邊的電影資料館離開, 約了我們在尖沙咀, 因為他住的酒店在九龍那邊.

一個多小時的傾談, 同事後來告訴我, 他從教授處學習了不少.

所談的有許多, 現簡略說說我們傾談過又特別有印象的.

教授今年在電影節主要看的都是港產片, 及李翰祥回顧電影, 當然還有其他, 有興趣知道他看了什麼又寫了什麼可看看他的blog. 談到李翰祥, 教授說李監製的電影比他導演的電影更出色.

看過邱禮濤的電影, 教授大讚他的作品, 還說他的"黑白道"比劉/麥的"無間道"更好.

我問他, 為什麼吳宇森好像在荷李活也消失了, 教授說吳應該拍香港電影, 他現在拍的是荷李活電影, 並不是他擅長及吸引觀眾的.

另外, 我們問他對韓國電影的看法, 教授說其實韓國拍的電影都只是荷李活電影罷了. 言談間, 明白他意思是, 香港電影始終更勝一籌.

有留意電影節的應該都知道教授在今年首屆Asian Film Awards獲頒發一個名為Excellence in Scholarship in Asian Cinema(亞洲電影學術研究大獎)的獎項, 由香港導演杜琪峰頒給他, HKIFF的影訊上寫, 杜是Bordwell的偶像. 對啊, 教授真的很欣賞杜琪峰的作品, 他說, 現在仍未有一個香港導演及得上杜. 教授和杜導演及好些香港電影業內人士及影評人, 學者等都很熟絡, 這次在港多次見面及吃飯, 他的blog上也見他們聚會及出席電影節的照片呢.

談到今年電影節的負面批評, 教授說其實他們壓力很大, 今年為期長了, 對看電影節的人來說或許有點累, 對幕後一班HKIFF的工作人員來說便更疲累了. 另外, 由於多個比香港國際電影節新的電影節如韓國的斧山電影節, 德國的柏林影展, 還有加拿大溫哥華電影節等等都越來越辦得有聲有色, HKIFF是時候要找個定位了. 捧了十多年HKIFF場, 教授依然是其擁躉, 即使他認識及多年前都曾遠道來港看電影節的"老外"現在已另投其他電影節懷抱, 教授說他對HKIFF會不離不棄!

他說HKIFF收到不少意見, 好些人提出HKIFF應該放映多一些歐洲片, 港產片應該完全不放, 對此各人有不同意見. 相信熱愛港片的教授必不希望見到這個情況.

教授和一些本地電影人談天, 原來有些街上拍攝的槍擊鏡頭都沒有取許可證的, 教授問那位導演: "那你們怎樣拍的?" 那導演說: "快, 只要拍得快便可以了... 街上的人見又槍又多人在跑, 自自然會讓開的了" "這就是香港電影了!"教授讚賞著說.

教授廿五歲開始在大學教書, 三十歲正式成為大學教授, 至今已執教鞭三十年. 同事聽後也呆了, "三十歲 ?! 那我可覺得自己很不濟了!" 教授說: "別忘記Eisenstein拍"The Battleship Potemkin"時只有27歲, 還有Orson Welles拍"Citizen Kane"時也只有26歲!"

教授今年快將六十歲了, 已退休, 但仍然醉心電影研究工作. 晚飯後, 給了我們他新的名片, 還說希望明年可以再見. 他這麼忙碌, 一大堆本地電影人和他見面(他去過杜琪峰的家和大伙兒吃飯唱K呢! 他說他當然沒有唱, 杜導演卻是個K王!), 我們竟有幸和他吃飯實在很難得.

教授的個人網頁.

他其中的一本著作, 與其妻合著的:

剛出版的著作:

盲定聾

今早去了作一年一次的眼科檢查, 一切無恙, thanks God!

昨天在sidebar的chatbox和網友們談及, Aulina竟說寧願盲也不想聾, 相信歐小姐一定太喜歡聽歌了.

我當然寧願聾也不希望會盲, 盲了除工也沒得打之外, 相信我要去拿傷殘津貼過下半世, 當然要人養(隔離果位, 辛苦唒!), 此外, 無得睇戲, 無得睇電視, 無得睇書, 無得睇新聞, 無得睇blog!!!!! 個世界咁靚, 盲左點算?!

失去聽覺倒還可以看到愛的人的面孔, 看電影唯有看字幕, 工可以照打, blog照寫, 書及電視照看. 我寧願聽不到美妙的歌曲及歌聲, 愛人的說話, 也不能接受看不到東西.

不要以為近視深才要年年驗眼, 其實我近視不深, 多年前已有視網膜衰退的情況, 更做過手術鞏固治療可能會破損的視網膜. 在此提醒大家, 唔好上咁多網(有口話人無口話...), 得閒去驗驗眼呀(要照眼底先check到視網膜健康狀況).

Note:
照眼底: 檢查視網膜
check眼壓: 眼壓過高會引致青光眼(視野收窄, 車都唔洗揸! 過馬路好易俾車撞!)
check淚水: 太乾不宜帶con
多飛蚊: 可能是視網膜脫落跡象

同路人

我們曾是同窗
我們曾是同一屋簷下

現在我們同一信仰
想不到多年後依然是同路人

那次妳跌倒, 我幫忙把妳扶起來
今天, 我失意時, 妳是我哭訴的聆聽者

感謝神給我們這個福份
友情易得不易維繫
相信我和妳那個年頭第一次在別鄉認識
怎也料想不到
我們竟然會成為要好的朋友

感謝妳的細心
感謝妳的聆聽
感謝上帝給我們這份歷久不衰的友情

~送給好友GL

Friday, April 20, 2007

NBC應否公開播放兇手片段

昨晚和今早看了許久的CNN, 當然依然是VA Tech的槍擊悲劇. 自昨天NBC播出兇手寄給他們的自拍片段之後, 反應激烈.

Virginia州警方本讚賞NBC的敏捷, 後來當受害人家屬不滿電視台播放該片段時, 警方隨即指責NBC不夠敏感, 引起不安.

作為傳媒一份子, 當然我們是想看該片段的, 而我們看到的片段及相片當然都比觀眾多. 作為觀眾, 所謂知情權, 或許也有權看到有關片段.

但問題是, 受害人的家人及VA Tech的學生, 教職員, 他們仍在驚惶恐懼及哀傷中, 這個時候播放這些片段是否不夠敏感?

又, 當兇手在片段中提及並表揚1999年科羅拉多州Columbine High School兩個殺死十多位師生並吞槍自殺的學生時, 大家都擔心, 趙是否模仿當年的兇手. NBC這回播放趙的片段會否又鼓勵未來的copycats.

心理學家都認為, 這些恐怖暴力行為及傳媒的廣泛報道, 都助長copycats. 就像Columbine的殺手, 他們因此而"成名", 亦隨之而有"崇拜"及模仿他們的後人. 算一算, 1999年, 趙只有15歲, 和當年的Eric Harris(18)及Dylan Klebold(17)年紀差不多, 想不到多年後他就做出比他倆更駭人的屠殺. 此外, 更有說趙模仿韓國電影"原罪犯"(Old Boy), 相信大家都見到電視新聞上兩幅相似的相片, 趙及電影中男角都用右手拿著鎚子.

傳媒和暴力這兩個相關題目多年來都極受爭議, 個人認為傳媒對年輕人甚至成年人的暴力行為有著極大的影響.

NBC今天把所有趙的片段及相片抽起, 各傳媒都相應作出改動. 但片段已出, 觀眾和受害人家屬都看過了. 下一步又可以怎樣?

一凹一凸


一個緊張, 一個慢條斯理
一個性子急, 一個無咁好氣
一個樂觀, 一個悲觀
一個眼大, 一個眼細
一個易肥, 一個易瘦
一個喜吃西餐, 一個喜吃中菜
一個喜歡說和想, 一個喜歡聽和思

一個心情壞時, 另一個都有方法令對方笑起來
一個暴躁時, 另一個即時心平氣和地安撫
一個沮喪時, 另一個總會令對方離開幽谷
兩個都害怕時, 總有一人鼓起勇氣安慰對方
幽默感和孩子氣是他們的溝通方法

我們都應感謝神, 因為衪沒有給我們一個完美的另一半, 卻給我們一個可以互補不足的伴侶.

三張幾野 扎起辮仔

今天有點熱, 又有點潮濕. 慣了隔天洗頭, 昨晚沒有洗, 今天這個天氣實在有點令人難耐, 於是早上扎了一條馬尾, 自去年初電了髮後, 很少會扎馬尾外出.

星期五, 我慣了dress down, 一身年輕人打扮, 牛仔褲, converse鞋, 上身也是casual的長袖Tee (Zara). 站在電梯裡, 看著自己的裝束, 忽然想起這首歌: "三張幾野, 扎起辮仔, 青春美麗, 實無失禮!" :)

Happy Friday!

Thursday, April 19, 2007

Venilla Suite


記得上個月在這裡貼了幾張相嗎? 上面這間原本是頗實惠的餐廳搬了, 之後是這間名為Venilla Suite的店子.

昨晚跳舞課後, 差不多十時了, 連卡佛也關了門, 很想買雙黑色皮鞋上班, 還要買Clarins的serum, 幸而九時多十時的銅鑼灣依然可以滿足我這兩個心願.

在"老屈"發現Clarins counter, 邊買邊被身邊的國內同胞貼身(真的貼著我)不停地問Clarins的產品, 如價錢屬於貴的還是中價, 質素如何, 又看看我的臉龐, 說: "你都是用這個嗎?" "這裡賣的都是正牌嗎?... 你買的是什麼... " 阿姐昨晚心情OK, 一一回答, Clarins counter的化妝小姐十分感激我. 我走時, 這個內地顧客和她的男性友人看似準備大採購一番.

之後走到白沙道, 原來那餐廳變了一間名為Venilla Suite的鞋店, 店子裝修不俗, 鞋子都放在玻璃櫃裡, 有些還放在旋轉架上, 舖的中央鋪了黑色地毯, 有點高雅. 男店員開始介紹店子的由來, 原來是I.T.屬下新的一絛line. 說I.T. card有折, 可惜我沒有.


鞋子價錢都很實惠, $600-$1500左右, 當然沒有連卡佛的西班牙, 意大利等的質素, 但勝在夠便宜, 應該都是本地造(更大可能是內地), 買來上班粗著應該不錯.

買了$699的漆皮兩寸鞋.


一向穿37.5號, 但這裡沒有半號, 唯有穿37, 還可以.

今天沒有下雨便穿了上班. 雖然今天沒有走太多的路, 但暫時都沒有弄傷腳, 感覺OK. 上班一族又多一選擇. (沒有男裝鞋, 對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