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May 30, 2006

結婚 vs. 單身


選擇結婚抑或單身, 從以往的"非自願"到現今的"自願", 令我們看到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及改變. 話雖如此, 但每年仍然有許多人選擇婚姻這條路, 即使外面的世界在告訴我們, 這條路一點也不易走, 許多人更屢敗屢戰, 甚至屢戰屢敗.

二十年前, Newsweek的報導, 作了一個驚世的言論: a 40-year-old single woman was "more likely to be killed by a terrorist" than to ever marry. 即是說, 單身女人到了40歲, 給恐怖份子殺死的機會比出嫁的機會更大!

今期Newsweek一篇文章便以"Marriage by the Numbers"為題, 回顧廿年前雜誌封面故事:"The Marriage Crunch". 今期訪問廿年前的十四個女士當中的十一個, 其中三人當年與今天想法及選擇的異同:

Andrea Quattrocchi (二十年前是個在波士頓某酒店工作的行政人員; 36歲結婚, 現在是三個孩子的母親, 全職家庭主婦)
廿年前: I want someone who likes all the things I like. Like if they hate sailing, that's really a deterrent.
今天: Meeting my bushand and having a traditional lifestyle as a mom... I feel blessed.

Laurie Aronson Starr (二十年前29歲, 35歲開始擔心, 39歲結婚, 丈夫本身有三個孩子. 她今年49歲, 人工受孕後產子, 兒子快4歲)
廿年前: I'm not a little spinster who sits home Friday night and cries.
今天: I wish I would have found the right person earlier and had more children.

Lillian Brown (50歲的單身女人, 收養了一個孩子)
廿年前: I've come to terms with being a single woman and being quite comfortable in that role.
今天: At this stage in my life, I certainly don't see any reason to be married... I have a great cadre of friends.

廿年後的今天, 人們的婚姻狀況其實沒有廿年前所預計的差. 今天的美國, 第一次婚姻的平均年齡是25(女人)及27(男人). 這個現象當然沒有反映離婚率的上升. 不過, 那十一個接受訪問的女士, 沒有一個離婚, 雖然現實是, 遲婚和婚姻成功沒有太大關係. 然而, 新一代的社會學者都紛紛研究遲婚和它衍生的現象.

這個二十年的研究可說是令人鼓舞, 起碼不是想像中悲觀. 急於結婚的單身人士已經不像以往般擔心. 紐約心理學家Bonnie Maslin說道: "I just don't think the alarmist mentality is there anymore, I just don't see the franticness."

有說X世代人(Generation Xers)對婚姻有真正的承諾, 因為他們都看到父母一代離婚. 有"恨"嫁的女人愛看那些新娘雜誌, 同時, 其實也有不少男人憧憬結婚那天.

Sally Jackson, 二十年前是一個在波士頓從事公關的行政人員, 很滿意單身生活. 47歲那年和一個認識多年的男子結婚, 數星期前她說: "Being blissfully married is better than being blissfully single, but not by that much." 數天後她又打電話到Newsweek說她之前其實說謊: "Being married is really a lot better."

單身與否,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研究顯示, 今天沒有當年預計的壞, 婚姻這條路仍然是許多人的選擇和人生目標之一.

Courtesy of Newsweek


Technorati tags: , ,

Chris Marker: 巴黎牆上的貓 及 Immemory


一向怕貓亦討厭貓, 因為它們時常令我恐慌又失儀, 但法國五月Chris Marker的"巴黎牆上的貓"(The Case of the Grinning Cat/Chats Perches)(2004)電影, 及"不可追憶的記憶--基斯.馬爾卡"(Immemory -- Chris Marker)(1998)展覽, 都吸引了我.

電影是一套紀錄片, 紀錄911後在巴黎各處出現的貓樣塗鴉, 黃色的卡通貓, 眼大大, 裂齒而笑, 有些更有天使的翅膀, 有些奔跑的樣子, 有些是靜態的. 這隻貓出現之處多的是, 巴黎的牆上, 電視, 遊行, 示威, 橫額, 樹上. 它不是一隻普通的卡通貓, 帶出巴黎當今面對的政治問題及社會現象, 極具法式幽默, 亦很有意義.

電影放映那天, 有觀眾可能以為它是一齣有趣的卡通片, 帶了小孩子進場(兩三個小童觀眾), 他們都看得不耐煩, 嚷著要走.

那天下班趕往看片, 錯過了開首十多分鐘, 有機會希望可以再看一次.

遊行人士戴著貓面具, 十分搞笑

Chris Marker 在1921年出生於法國Neuilly-sur-Seine, 但有人指他的出生地是蒙古, 亦有人說笑他是從另一個星球過來的. 有人說, 應該形容他為cinematic essayist及visual poet. 他較為人熟悉的電影包括: "Sunday in Peking"(1955), "Letter from Siberia"(1957), "Description of a Struggle"(1960), "La Jetee"(The Pier)(1962), "Le Joli Mai"(1963), "The Koumiko Mystery"(1965), "A Grin Without a Cat"(1977), "Sunless"(1982), "The Last Bolshevik"(1992), 及"One Day in the Life of Andrei Arsenevitch"(1999). 他近年的作品都比較著重錄象及電腦錄象, 如今次法國五月展覽之一"CD-ROM Immemory" (1998), 以及"Silent Movie"(1995)及"Prelude: The Hollow Men"(2005)等錄象裝置. (資料來源: Tribeca Film Festival)

"Immemory"展覽是位於香港藝術中心, 本月廿八日已正式完結. 展覽廳中沒有什麼展品, 因為是CD-Rom形式, 場地裡有三部電腦, 參觀者可安坐慢慢欣賞. 由於當天沒有太多時間, 看了十多分鐘便離去. 光碟中分了不同部份: cinema, poetry, memory, travel, history, museum, photography等等, 亦由於有頗多文字和篇幅, 參觀者要有時間和耐性才可以靜心欣賞. 當天我兩者都欠缺. 如果Chris Marker都把這些作品放在互聯網上或許更多人可以有機會看到.

Technorati tags: , , ,

Monday, May 29, 2006

上環 Cafe O

那晚去了上環的Cafe O吃了個晚餐, 食物一般, 不過頗喜歡那裡的氣氛, 感覺. 本來只想吃個沙律, 喝杯咖啡, 但那裡沒有什麼沙律選擇, 於是叫了個burger.
是夜有三款套餐
揀了 O thello (全日供應)
Australian Flat White (large) $30

The O thello

close-up of beef burger

close-up of side salad

食物一般, burger都幾juicy, 但pickles太甜. 咖啡還可以, 說到Australian Flat White, 都是灣仔Zambra Cafe的比較好味.

位於上環皇后大道中284號近荷李活華庭的Cafe O

(business hours: 7:00am to 11:00pm)

*另中環亞畢諾道2號地下也有一間

Technorati tags: , , ,

Saturday, May 27, 2006

Attitude


昨天介紹過芭蕾舞的Arabesque, 今天想說是一個更漂亮的pose, 就是Attitude.

Attitude[a-tee-TEWD](American Ballet Theatre): A particular pose in dancing derived by Carlo Blasis from the statue of Mercury by Giovanni da Bologna. It is a position on one leg with the other lifted in back, the knee bent at an angle of 90 degrees and well turned out so that the knee is higher than the foot. The supporting foot may be a terre, sur la pointe or sur la demi-pointe. The arm on the side of the raised leg is held over the head in a curved position while the other arm is extended to the side. There are a number of attitudes according to the position of the body in relation to the audience.

Friends of Hong Kong Ballet:

這是最早期的古典芭蕾舞舞姿,是十九世紀初一位偉大芭蕾舞老師卡羅.布拉西斯 (Carlo Blasis) 經過認真研究,而訂定出來的一系列芭蕾舞舞姿之一。這舞姿是參照十六世紀一位法蘭德斯混意大利裔的雕塑家喬凡尼.達.博洛尼亞 (Giovanni da Bologna) 的著名作品《使神墨丘利》 (statue of Mercury) 的形象而創作出來。

就如「阿拉伯舞姿」Arabesque, 這舞姿是十分鮮明簡單,要求的是手臂與提升起的腿的相互配合的動作。一般來說,是動力腿向後 (derriere) 或向前 (devant) 提升,其中膝部會彎成約 90度,或因應身體的方向而調較。

最重要是保持兩腿間最大幅度的髖外轉。於向前 (devant) 提升的動作中,舞蹈員會盡量將腳部配合膝部向上提升至同一水平。無論是向前或向後提腿,舞蹈員也不能讓主力腿的盆骨傾側。手臂的運作 (port de bras) 也要作整體的配合,雖然,通常在同一側的手和腿會一同提升,但也要按腿部及身體的方向而作出相應的調整,以保持姿勢優美。這舞姿看似簡單,但要讓身保持雕像姿的優美並不容易。

事實上,雕像姿有十多個的變化,一些甚富戲劇性,但也有"放肆 " 一點的。於男或女的獨舞段中,我們也常會看到雕像姿,在雙人舞 pas de deux 中,我們也常看到女舞者作下傾雕像姿 (Attitude penchee) ;即女舞者的身體下傾,動力腿向後提升輕纏著她的舞伴,讓她的舞伴扶著她以主力腿的腳尖支撐著整個身體旋轉。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睡美人》裡的玫瑰慢板,當四位王子向愛麗娜公主致敬後,公主以單足尖保持整個身體平衡並同時提起雙臂,是傳統古典芭蕾舞的「雕像姿」。對於女舞者而言,是一項技巧上的測試。

Technorati tags: , ,

王家衛 + Norah Jones






















王家衛 + Norah Jones + Jude Law + Natalie Portman + Rachel Weisz 會是什麼傑作?
昨晚聽到這個好消息感到十分興奮, 今次王大導說會用兩個月時間完成拍攝, 希望真的可以. 五個名人我都喜愛, 這個組合會不會就是天衣無?呢?

這齣電影名為"My Blueberry Nights", 今個夏天會開始拍攝, 海報已在法國康城面世, 但暫時我仍未找到, 遲些一定會放上這裡來!

----------------------------------------------------------------------------------

今天再找尋一遍, 見到這幅相片, 是新華網的, 不知道是不是official poster.

足球 父親

每逢到世界杯或歐洲國家杯的時候, 對足球只略知一二的我便會不期然地想起父親, 而喜愛和父親一起看足球的二姊便更感失落.

從不喜歡看足球比賽, 但自少在足球比賽的"電視聲"薰陶和培養下, 對它有一種特別的感覺和感情. 父親離世後, 二姊很不情願一個人看足球比賽, 但又想看, 或許一方面是想懷念一下父親. 於是2002年的世界杯及2004年的歐洲國家杯我也陪她看了數場球賽, 一起回憶父親對足球的熱愛.

父親是個足球擁躉, 年輕時也時常踢足球, 記得他常提及其球衣是33號. 小學時, 每逢星期六下課後, 我們的下午許多時都是母親弄西餐, 如牛扒, 雞骴, 之類, 父親在廳中看足球節目, 那個情景歷歷在目. 如果他擁護的球隊勝利, 歡呼聲震耳欲聾, 輸了他便破口大罵, 想起來便覺得搞笑.

記得中四大考, (剛問過二姊)那年應該是歐洲國家杯, 我開始習慣半夜起床讀書, 而父親及二姊每每要半夜起來看球賽, 氣壞我. 他們的呼喊聲根本沒有可能令我安心開夜車, 所以經常要和他們"夾時間".

父親最喜愛荷蘭隊, 最可愛是每當看荷蘭隊比賽, 尤其是大賽, 他會拿一屋橙色的物件, 包括他喜愛的加菲貓公仔, 一排的放在沙發上助陣. 二姊當然和應, 最好是找到兩件橙色戰衣. 母親, 大姊, 和我都不喜歡看足球, 但也會陪他們高興一下, 尤其是母親, 我想, 她對球賽的規例可能比我更熟識. 就是這樣, 那些球星的名字, 樣貌, 位置, 我都略知一二, 當然我都像大部份女士們一樣, 比較留意樣貌俊俏的球星如Beckham, Batistuta, Figo, 特別是八九十年代的足球明星.

最震撼的記憶, 相信必然是九八年(當然是問過二姊得以證實)荷蘭對巴西的世界杯semi-final賽事. 那次我好像不在家(忘記了在哪兒), 而荷蘭隊(好像是十二碼決勝負的大賽)輸了, 因為太緊張, 看完球賽父親有點不適, 心跳加速, 最後擔心自己支持不住, 叫了救護車, 父親當然沒有大礙. 姊姊們後來轉述救護員對父親的單打: "阿叔, 你緊係捧荷蘭隊啦, 賭波呀? 係咪輸左呀? 唔洗咁落力喎, 睇住自己嘛!" (父親當然沒有賭波) .

自從有線電視及足球台的出現, 父親便及時在當年歐洲國家杯前安裝了, 之後天天也有足球節目看, 樂此不疲! 記得他手執搖控器, 看著電視, 興奮地說: "哈, 現在什麼時候都有足球看!"像個小孩一樣高興, 而我們沒有電視看, 唯有找其他娛樂消磨時間.

下星期便是世界杯開幕了, 二姊對球賽的熱情大減, 亦不會像老父那麼瘋狂, 畫張球賽時間大表貼在睡房裡. 不過, 每兩年的大賽(世杯或歐杯), 我們都會回憶起父親看球賽那著迷和喜悅的心情.

Friday, May 26, 2006

Arabesque


Arabesque是芭蕾舞其中的一個姿勢, 形態. 一個完美的Arabesque是十分漂亮的, 但一點也不容易, 而且容易弄傷腰肌. 前陣子我便因為跳得太多過度運用那條肌肉, 連物理治療師也頭痛, 最後都是要多休息才好轉.

那麼, Arabesque是什麼?

Arabesque[a-ra-BESK](American Ballet Theatre): One of the basic poses in ballet, arabesque takes its name from a form of Moorish ornament. In ballet it is a position of the body, in profile, supported on one leg, which can be straight or demi-pli?, with the other leg extended behind and at right angles to it, and the arms held in various harmonious positions creating the longest possible line from the fingertips to the toes. The shoulders must be held square to the line of direction. The forms of arabesque are varied to infinity. The Cecchetti method uses five principal arabesques; the Russian School (Vaganova), four; and the French School, two. Arabesques are generally used to conclude a phrase of steps, both in the slow movements of adagio and the brisk, gay movements of all?gro.

Arabesque ["Arabic"](www.dancer.com/tom-parsons/dict.html): A pose with one leg stretched straight out to the back and one arm usually stretched out to the front. The back leg may be on the floor or at 45, 90, or 135 degrees. (These angles are measured from the vertical; 90 degrees means parallel to the floor.)

Friends of Hong Kong Ballet:

Arabesque (阿拉伯姿)是古典芭蕾舞常見的舞姿,有多種的變化。基本的Arabesque 是以一腿支撐著整個身體的平衡,另一腿則向後伸展直至膝蓋拉直。支撐身體的一腿可以是微彎或保持正直,而雙臂可按舞姿的要求放在任何位置。

除非向後伸展的腿提升得不太高,否則身體無須垂直。通常向後伸展的腿應在身體的正後方,並提升至90度以上,而身體則微向前傾找平衡。舞蹈員將兩個最遠點, 盡量向遠方伸展,令身體線條更修長,此時身體重心應集中在著地的腿上,而雙肩保持平衡。

要做到這個優雅的舞姿,需經長時間的練習及需擁有健美的體態。而這也是練習芭蕾舞的基本要求呢!


Arabesque Allongee (sculpture)

在網上看到一個arabesque的相片集, 很漂亮啊(早知便用那些相片了)!

Technorati tag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