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hursday, May 11, 2006

電影學者David Bordwell

讀電影的, 又或是電影節常客, 都應該知道David Bordwell是誰. 他是著名的電影理論學者, 影評人, 及作家, 也是個酷愛香港電影又喜愛研究港產片的"老外", 從他的身上, 可以學會用不同的眼光去看電影, 特別是港產片.

David Bordwell是我讀大學時的電影教授, 揀選那間大學時其實不知道電影學系有這樣一個大名鼎鼎的教授. 原來不少從其他大學轉校過來就讀的同學都是因為他, 認識一個Kieslowski迷的日本同學便老遠從紐約跑來入讀, 為的是上Bordwell的課.

由於David Bordwell教授極受歡迎, 經常被各大學邀請出席作客席導師, 不是每個學期都在大學任教. 當我要修Film History及Film Genres等主修科時, 他都不在州內, 他的著作卻是每個學期也閱讀(都是textbooks), 等到差不多最後一年才真正可以做他的學生. 那個學期, 他教的是碩士學生修讀的Classical Film Theory, 本科生不用修, 但實在很渴望上他的課, 於是跑去找他傾談, 問他我可否只修作credit/non-credit, 即不計分, 因為怕程度不及碩士生. 後來, Bordwell說服我當其他學科一樣修讀, 那時真是戰戰兢兢, 壓力也頗大, 害怕會拉低我的總平均分(GPA), 但最後則覺得, 如果只修credit/non-credit, 我一定不會認真應付.

每次上他的課都會聚精會神, 因為要吸收的實在許多. 記得那個學期這科有七本書要讀(當中有Sergei Eisenstein的翻譯本"Film Sense"及"Film Form", V.F. Perkins的"Film As Film", David Bordwell的"The Cinema of Eisenstein"等), 要寫的essays也不少(其實在這所大學修文科就必定有許多essays要寫, 其他主修工管, 藥劑, 及電腦的友人都說我是"paper"製造機, 因為每個學期都要寫十多廿篇essays, 平均一星期一份, 短則三頁紙, 長則十多廿頁). 記得Bordwell這科是逢星期一及星期三晚上六時至九時上的, 星期一是電影放映, 星期三是lecture, 大概有三十個學生, 除了我及另一個日藉電影狂是本科生外, 其他全是碩士生.

Bordwell教授兩三年前已正式退休, 但仍是大學傳播藝術學系的Professor Emeritus. 畢業回港後我一直有和他在電郵上聯絡, 他和太太Kristin Thompson(都是電影研究學者)都很友善, 曾寄聖誕咭給我(雖然可能只是大量寄出那種), 每次寫電郵給他, 都必馬上回應, 完全沒有架子. 去年, 記者同事寫一篇關於香港電影的文章, 想訪問他, 我給了教授的電郵地址給他, 同事都說教授回應快, 又十分友善, 且對香港電影很有研究, 訪談間獲益良多.

David Bordwell其中九本著作

知道教授每年都來港出席香港國際電影節, 常常都說要找他, 也年年都錯過機會. 今年, 我終於把握了機會, 在電郵聯絡到他時, 他已到港, 更百忙中也接受我的邀請. 最後, 我在四月某個週四晚上, 等候他看完電影, 一起吃了個晚飯, 閒談了個多小時.

其實Bordwell匆匆忙忙, 那時已是晚上九時多接近十時, 他說不如往文化中心隔鄰的Starbucks, 而我則較早前在等候他時已在某酒店的美式餐廳訂了位, 以防他未吃晚飯(我自己也未吃). 教授真賞面, 接受了我的邀請, 其實我也懷疑他已忘記我的樣貌了.

原來今年已是他第十一次參與香港國際電影節, 是自從1995年起, 除2003沙士那年沒有來之外; 這是我唯一比他"優勝"! :) 因為我是自1992年開始看電影節的, 除了94-96那三年在美國外, 即十二年了! 今屆的電影節, 他擔任銀河映像第一個十年座談會的其中一個講員, 他們把他的名字譯作: 大衛.博維爾, 另外又擔任國際評審團, 為鮮浪潮(Fresh Wave)大專生短片競賽選出得獎作品. 而杜琪峰一眾的著作, Bordwell及李焯桃擔任顧問, 新書名稱是:"銀河映像, 難以想像--韋家輝+杜琪峰+創作兵團 (1996-2005)"(英文書名: "Milky way Image, Beyond Imagination Wai Ka-fai + Johnnie To + Creative Team (1996-2005)").

一個多小時的晚飯閒談, 我不想像個記者一樣問這問那, 又或好像要在他身上得到些什麼似的. 由於自己本身不太熱衷於港產片, 更遑論研究, 所以更不知道應該和教授談論些什麼. 在沒有怎樣準備下, 我們真的只是閒聊, 什麼也談, 從大學及我們熟悉的城市, 到香港, 大陸, 電影節(包括香港的及美國的), 杜琪峰, 到任達華, 古天樂, 粱嘉輝, 到新科技, iPod Nano, 社會現象, 家人, blogging, 涉獵甚廣, 就像許久沒見面的朋友重逢.

很高興教授似乎真的很喜歡我揀的美式餐廳, 因為這麼晚, 尖沙咀的中菜館都差不多關門, 日本菜又要排隊, 都是這兒"穩陣". 他說來了香港個多星期也未吃過美式食品, 都是中餐或其他. 希望不是客套的說話. 我倆都叫了漢堡飽, 他要Coke, 我要Pina Colada. 輕鬆的交談, 我們更拍照, 有單人也有合照, 他說要拿我的相片回去給另一個電影教授看, 我差點忘了他說的是誰.

閒談間, David Bordwell告訴我一些趣事, 他說任達華對他說, 他(任)是全香港最handsome的男人! 除了十一次出席香港國際電影節外, 教授也曾多次來港及國內作研究, 因此對香港瞭如指掌. 當他問我UA CityPlaza(他可能會去看電影節其中一齣電影)是在哪一個地鐵站出時, 我解釋完畢後, 他問我:"是西灣河那個方向嗎"? 差點忘記他很愛到電影資料館看舊片. 他笑言在那裡看電影很高興, 因為他是全場最年輕的一個觀眾! 我們更談論那些喜歡在電影放映期間用膠袋製造噪音的阿伯們. 教授也是個小影迷, 他告訴我見到王家衛時, 嚷著要和他拍照, 面上露出興奮表情. 我看, 本港許多大導演都認識David Bordwell的了, 而他也當然認識許多香港導演, 亦愛研究他們的作品. 那天, 教授還有四五天便離港, 他說杜琪峰想和他再見面. 他這次在電影節裡也看了"黑社會以和為貴", 也喜歡. 我當時兩齣都未看, 並告訴他有些香港人如我, 都不會去戲院看港產片, 因為很快便出碟或在電視播映, 反而會在電影節看歐洲片, 到戲院看荷李活片. 他說知道, 並認為許多本地中產知識份子都是這樣, 我馬上否認. 對著一個愛看並欣賞港片的外國人, 對於自己不太支持港片不禁有點不是味兒. 另外, 他又欣賞周星馳, 喜歡他的"少林足球"及"功夫", 也知道他的"名聲".

教授可能比許多港人更熟悉香港, 他向我反映, 信和中心那些影碟舖都不知往哪裡去了, 但我這個九龍盲, 真的幫不了他多少忙, 只懂告訴他旺角有個"新天地"叫"朗豪坊", 其實現在周圍都有正版影碟, 這回又"衰"了.

有興趣看教授的著作, 可瀏覽其個人網頁, 當中有他的book list.

(暫時寫了這些, 遲些或會再加點資料在這裡)

David Bordwell 的網頁: www.davidbordwell.net

*想對電影有進一步的研究, 極力推薦閱讀David Bordwell的著作, 在美國讀電影的學生都必定讀過他和他太太寫的書.

Technorati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