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April 30, 2006

無瑕的臉


無瑕的臉, 哪個女人不想擁有? 五年前, 我就是在一外國時裝雜誌中看到關於美國化妝品牌 Laura Mercier的文章, 說有不少荷李活女星都愛用她的化妝品, 而標榜的正是"無瑕的臉" - Flawless Face.

那時, 香港剛剛開始有售, 只在連卡佛(Lane Crawford)及 Joyce Beauty(現在也是). 那年911, 我們不敢再去美國旅遊, 選了澳洲的悉尼, 是我首次踏足此國. 我想, 在當地買美國的化妝品應該會較便宜, 結果在Grace Bros給我找到, 一次過買了一系列Laura Mercier化妝品, 一直鍾愛至今, 都是因為她的宣傳語: Flawless Face.

當然, 沒有學過化妝, 以我的技巧, 即使有Laura Mercier也不代表我自此便可擁有無瑕的臉, 但不得不讚的是LM的Secret Camouflage, 是遮瑕用的, 效果出奇的好, 尤其是每月數天偶然出現的青春荳也可近乎完全收藏起來, 哪個女孩不想?

許多女士都知道, LM的Foundation Primer是最出名的, 用了日霜後, 上粉前塗些Primer在臉上, 粉底會很貼, 效果一流.

Laura Mercier (好像在賣廣告, 又像在做代言人!)的產品十分耐用, 從2001年開始捧場, 有些產品只是用到第二支/盒, 即一盒可用數年, 而我是每一天都必化妝的, 除非那天只"落樓下"一會.

為了延續我這個Flawless Face的夢想/目標, 我正繼續用LM的產品有: Foundation Primer, Secret Brightening Powder (for final touch on eye area), Secret Camouflage, Translucent Loose Setting Powder (推介了給二姊, 她也愛不釋手; 她則鍾情於LM的Tinted Moisturizer, 用了好幾年仍然支持, 因她愛淡妝), Illuminating Powder (Pink Rose Quad, for blush, 但略嫌太紅, 所以數月前買了Chanel的Irreelle Blush, 很不錯), Pressed Setting Powder(Translucent, 補妝用, 也值得推介), 我還用她的brushes, puffs, 雖是祖國產品(化妝品則全是美國或意大利製造), 也不錯. 另外以往也曾用Secret Brightener (for eye lids), Oil Free Foundation (Blush Ivory, 夏天用很不錯, 今個夏日或會再買), Eye Brow Gel, Secret Concealer (for undereye area, 不夠持久, Bobbie Brown 及 Ettusais的 eye zone controller更好)等等.

歡迎介紹妳鍾情的化妝品牌!

註: 圖中是Foundation Primer (上), Secret Camouflage (左) 及 Loose Setting Powder (右)

Technorati tags: , , , ,

Saturday, April 29, 2006

沒有特別慶祝的一天


昨天是父親的生辰, 生日, 不喜歡用"生忌"來形容, 因為沒有什麼要"避忌". 我們都選擇不去掃墓, 留在家中, 平平靜靜地渡過了.

過去好些日子, 我們不論他的生日, 死忌, 父親節, 甚至普世歡騰的聖誕節也去安放爸爸骨灰的地方去悼念他. 記得有一年的父親節, 我們三姊妹一起跑到那兒, 也見到有兩姊妹攜同年幼的孩子去悼念她們的父親, 有人和我們用同一方式去渡過那一天, 很特別的感覺. 過去每一年的聖誕節, 父親都愛一家人大事慶祝一番, 去吃平安夜大餐, 送我們每人一份禮物. 通常一星期前, 他已預備好所有禮物, 暗藏他的睡房內. 沒有了他, 我們的聖誕節已不再一樣了, 最初兩年, 我們都接受不了, 靜靜地吃過聖誕節的午餐(都是到酒店吃大餐, 但已不想在平安夜慶祝了), 然後一起去掃墓.

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 悲傷輕了, 但思念依然. 曾經因為哭少了而擔心會否有一天不再悲傷, 如常的過日子. 掃墓的日子是少了, 但不代表他在我們心中的地位有什麼改變, 只是, 靈位和掃墓的地方只令人悲傷沮喪, 要想念他, 思念他, 悼念他, 可以在家燃點蠟燭, 一起吃一些他喜歡的美食. 於是我們只揀選喜歡的日子才上去掃墓, 也避開清明及重陽節的人潮.

昨天, 雖然我們都沒有去掃墓, 但他就在我的心中, 腦海裡, 出現了不下十次之多. 看著雨點, 望著天空, 他就在眼前. 工作間, 午飯時, 跳舞時, 回家途中, 洗碗時, 他都不斷浮現在我腦裡. 不同形式的思念, 都給我不能磨滅的心情.

昨天才寫了一篇叫人怎樣去忘記一個人, 而父親就是一個我們一生一世也不想忘記, 不想少一天思念的人.

註: Garfield加菲貓是父親喜愛的卡通人物.

Friday, April 28, 2006

九連禱 The Novena

"九連禱"(The Novena/La Neuvaine)是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中一齣來自加拿大魁北克的電影, 劇中說的全是加拿大口音的法文, 是節奏較慢但不沉悶的電影.

導演Bernard Emond本身並不是天主教徒, 電影從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出發, 說的是信念與人生. 我當天看的是UA太古城那場, 影院裡只有廿來個觀眾, 不知道在科學館的另一場是否也這麼冷清. 電影給我的感覺是, 它給看的人許多思想的空間, 是一齣令人去沉思的電影.

女主角Jeanne是一個中年婦人, 一個痛失兒子的女醫生, 一個想結束生命的失落者. 她是全套電影的骨幹. 另一男角Francois是無父無母的年輕人, 唯一的至親是頻死的姨母, 看著垂死的親人, 他可以做的就只有不斷的祈禱. 電影中沒有吸引人的面孔, 沒有驚喜的橋段, 亦沒有緊湊的節奏, 但偶然兩場漂亮迷人的景緻: 黃葉和海鷗, 都令人有舒一口氣的暢快.

電影中用三個top shots, 是三個角色在床上剛醒來或沉睡的樣子, 把他們連貫在一起, 拍攝手法值得欣賞.

Technorati tags: ,

再去那地方


大學時一個友人曾說, 想忘記一個人, 便要獨自或找其他朋友一起, 重訪以往你們倆常到的地方, 把這個只有你們二人的地方, 重新畫上另一種色彩, 那樣, 你便可以慢慢地把此人淡忘.

每個人都有一些想忘記的人, 他/她或曾傷害過你, 折磨過你, 使你跌落幽谷, 而你又必然是曾經愛過他/她, 愛得要死, 愛得失去自己. 傷痛過後, 是沉重的"哀悼"期, 有些人需要很短的沉淪期, 有些人需要許久, 那日子更可能比真正和他/她一起的時間還長. 認識一個女子, 只和男子交往了一年半載, 但失去他後, 三四年以來也未能康復. 有人說, 她只是未找到另一個吧. 人每次受傷, 都想找個避難所, 有些人用旅遊散心或埋頭工作來讓自己康復過來, 有些人則去找療傷的替代者, 去傷害他人, 去報復. 不論用什麼方法, 人只希望自己可以重新.

為了避免睹物思人, 我們迫不得已不敢再去某些地方, 那些曾經載滿你倆歡笑的地方, 那些令你午夜夢迥的美地, 又或最後見面的傷心地, 即使只是一間普通不過的餐廳, 殘舊不堪的街角, 擠迫的廣場, 又或某國機場的離境大堂. 因此, 為了令自己痊癒, 令自己不用想到某些地方也要畏首畏尾, 再去那些地方是可以幫助自己康復, 幫助自己去忘記.

其實這正是心理學中association的道理, 在許多behavioral therapies中也用到. 記得曾經好奇, 想醫治我的"畏貓症"(Ailurophobia), 又順道在畢業前好好運用大學資源, 跑了去學校的Behavioral Therapist, 找她幫忙. 她用的正是association的理論. 例如教我怎樣去放鬆自己, 然後在腦裡想著最美好最喜歡的情景或地方, 然後看一本充滿貓相片的書, 叫我找一幅最"恐怖"的貓相, 為的是要把我討厭的貓和美好的東西associate一起. 目標是每當我見到貓時, 聯想到的都是正面的事情, 而不是現在負面的形象. 由於沒有時間, 只見了她兩次, 至今貓仍是我的死敵(自十二歲開始便十分怕貓, 不知道原因, 或許小時候被它們嚇過, 母親也不明所以, 是typical phobia的特徵, 通常都是十二三歲"發作")

所以要去忘記一個人, 或重新把一個地方加以新的聯想, 新的色彩, 用association的方法是有科學根據的, 是可行的. 如果你失戀, 又或心愛的人離開了, 許久許久也不敢再去某些地方, 嘗試重踏那"禁地", 或叫朋友和你一起去重遊, 去到訪, 把這個不敢踏足的地方重新賦予生命和新的意義, 總有一天, 你可以進出自如, 把這個人忘記(若果你不想忘記他, 那就唯有以後少了一些可以到訪的地方吧).

Thursday, April 27, 2006

妹妹的老公的妹妹的老公


大學時期的朋友及同學, 有些畢業後如我, 選擇回港, 有些則留在那裡, 大部分都去了加州, 許多都是IT或工程人, 通常都聚居在矽谷附近. 他們的圈子比我們在港的小, 週末的節目都是和大學時期認識的朋友加朋友的朋友一起, 這星期到你的家, 下星期到我的家. 你新相識的女友是我中學時某朋友的妹妹, 她的男友又是我弟弟工作時認識的同事的兄長, 就像一個網絡, 各人連繫著一起.

隨著年紀增長, 朋友們的結婚潮已慢慢靜下來, 開始是"生仔潮", 去年我認識的朋友中, 便有十二個產子, 差不多每個月一個, 而接"紅炸彈"的旺期已淡下來了, 因為到了三十, 尤其是女的, 都好像要搶閘般, 不得不結婚似的. 於是偶然還有那些年輕數年的朋友結婚, 又或同齡的男性友人終於決定拉埋天窗時, 我都會和以前有點不同的感受.

前兩天, 加州女性好友在電郵告知, 我們認識的男性友人下個月結婚, 會回港擺喜酒, 她也會和老公回來參加, 我真的從心裡高興出來, 因為很替準備結婚的友人高興. 這個男孩拍了不下十次拖, 雖然不是時常和他聯絡, 但有一個時期我天天都上ICQ, 他也"長on", 不時都會寒暄幾句. 他也會打長途電話找我, 都是失戀的來電. 他告訴我, 每一次都是被拋棄, 是every single time! 實在替他擔心, 究竟他有什麼問題呢? 朋友告訴我, 他有一次真的很傷, 同居數載的女友一天失了蹤, 是什麼也沒說便離去了. 我不知道這個男孩怎樣對待女友, 但其他和他相處較多的朋友都說他經常是受害者, 錯的不是他. 或許他不"帶眼識人"吧.

所以得悉他快將成家立室, 馬上上ICQ恭喜他. 女性友人在電郵對我說, 他將會是她的親戚! 我想了想, 倒是啊, 因為這個男子即將是這女子的"妹妹的老公的妹妹的老公"!

Wednesday, April 26, 2006

想戒掉大麻?


美國最近有研究發現, 若想戒掉吸食大麻, 可以用治療(therapy)加激勵(incentives), 如衣服購物券, 電影戲票, 食物餐券(vouchers)等, 成效令人鼓舞.

研究是由亞肯色州大學(University of Arkansas for Medical Sciences )的一位教授及佛蒙特大學(University of Vermont)的數個研究人員一起做的. 研究中有90位被診斷為"大麻依賴"(dependent on marijuana)的男女參與. 參與者被劃分為三組, 第一組獲分配贈券如衣物, 餐飲, 或電影戲票. 第二組只接受認知治療(cognitive therapy). 第三組則則獲發贈券及認知治療. 接受治療加激勵的第三組有43%成功在14個星期後不再吸食大麻.

亞肯色州大學教授Alan Budney認為, 治療加強激勵(vouchers)的效用. 單一只用治療或激勵都不及雙管齊下的有效. 研究的參與者(都在佛蒙特進行), 最高可獲取多達價值$570美元的贈券, 都是用於pro-social(正面社交)的物品上, 如餐廳優惠券, 戲票, 運動器械用品, 兒童遊戲或工作服. 每兩個星期, 若參與者順利通過測驗, 他們就會獲發激勵的贈券. 平均每位參與研究者都獲得約$250美元的贈券. 只接受激勵的組別最後有40%成功戒掉大麻, 只接受認知治療的則只有30%.

看來, 不同的藥物依賴或addiction或"-holic", 都可以用類似的治療加激勵來戒掉, 畢竟, 我們都只是軟弱的人, 要靠自己去戒掉這些?不是輕而易舉的.


Courtesy of the AP

Technorati tags: ,

愛你如詩美麗

那天看了意大利導演Roberto Benigni的"愛你如詩美麗"(The Tiger and the Snow/La Tigre e la Neve), 電影中當然還有他的妻子Nicoletta Braschi(在電影"Life is Beautiful"也飾演其妻子), 還有法國影星Jean Reno("Leon the Professional"這個殺手不太冷, 1994) , 又一次用詼諧輕鬆的手法去說一個歷史悲劇.

現實與夢想, 在電影中交錯, 混雜, 哪時是夢境, 哪時是現實? Benigni今次說的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而是我們認識的伊拉克. 嚴肅的題材, 具爭議的戰爭, 在Roberto Benigni的手上, 也可以給人另一番味道. 有捧腹大笑, 有感動心靈. Benigni的搞笑滑稽形象, 令我聯想起Woody Allen的神經質. 一個意大利詩人, 冒險跑到伊拉克, 為的是救在死亡邊緣的愛人.

有另一搞笑能手Jean Reno, 不聽話的駱駝, 苛槍實彈的美軍, 兩個青春活潑的女兒, 加上Benigni的幽默, 就是一齣悲喜交集的愛情片.

電影中伊拉克的片段原來是在突尼西亞(Tunisia)拍攝, 效果不錯.

看過"Life is Beautiful", 無不把此劇與它比較, 但看得Roberto Benigni的刻意詼諧, 在片中有時略嫌過了火, 觀眾看得有點膩. 有同事說第一次看"Life is Beautiful"很喜歡, 再看第二第三次便覺得太刻意, 太煽情, 所以不打算看"The Tiger and the Snow". 無可否認, Tiger比Life更刻意, 更著跡.

Tuesday, April 25, 2006

心情麻麻時的胡亂塗鴉

舞台上的茱莉亞羅拔絲


美國荷李活女星Julia Robert 茱莉亞羅拔絲最近首次踏上舞台, 在百老匯的舞台劇"Three Days of Rain"擔當一角, 她的銀幕fans都紛紛去撲飛, 首晚公演當然全場爆滿.

對於拍一齣荷李活電影片酬有二千萬美元的Julia Roberts, 在百老匯的週薪只不過是$35,000美元, 她踏上舞台為的當然不是金錢. Mel Brooks(電影及音樂劇金牌監製[The Producers]的監製)說: "演員踏足百老匯, 因為他們都想一生中, 嘗試真正的演一次!" 但Roberts會否像Madonna那樣, 在舞台上"滑鐵盧"呢? 據報道, Madonna於1988年的"Speed-the-Plow"舞台演出備受惡評. 不過, Mel Brooks認為, 演員即使在舞台受到數次劣評, 他(她)們都可以重返銀幕又找得著好的角色.

舞台演出對一個銀幕演員來說當然是個挑戰, 因為狀態一定要好, 又要熟讀台詞, 和其他演員的交流又要恰到好處, 沒有NG, 沒有鏡頭就位, 是考演技的機會, 對自己沒有足夠信心的荷李活巨星是不會有膽量嘗試的.

有幸身在美國東岸的, 有機會又撲到入場券的, 不要錯過啊.

Playbill 的資料:

Three Days of Rain
Bernard B. Jacobs Theatre (formerly Royale)

Julia Roberts makes her Broadway debut in Richard Greenberg's dissection of assumptions and attendant consequences.

Show Dates: Performances from 28 Mar 2006
Opening 19 Apr 2006 Closing 18 Jun 2006
Performance Schedule: Tuesday - Saturday @8pm
Wednesday and Saturday @2pm
Sunday @3pm
Tickets:Pricing: $61.25 - $101.25
Box Office: Tele-charge: (212) 239-6200
Outside New York: (800) 432-7250 -->
Show Run Time: Approximately two hours and 25 minutes, including one 15-minute intermission
Theatre Information: Bernard B. Jacobs Theatre (formerly Royale) 242 West 45th Street, New York, NY 10036US

Synopsis: Brought together for the reading of a will, three young adults -- sister, brother, long-time friend -- unwittingly replay their parents' tangled relationships. The themes of love, friendship, ambition and betrayal expand exponentially in Act Two, when the same actors play youthful versions of the parents -- business partners in love with the same woman.

Genre:Drama
Cast List: Bradley Cooper, Julia Roberts, Paul Rudd
Production Credits: Joe Mantello (Direction), Santo Loquasto (Scenic and Costume Design), Paul Gallo (Lighting Design), David Van Tieghem (Sound Design)
Other Credits:Written by: Richard Greenberg

Courtesy of Newsweek and Playbill

康復


康復的路可以是長, 也可以是短.
這條路是艱難的, 淚水從沒有乾, 只是少了些.

雨過天晴後, 回望過去, 日子是怎樣過的?
你會發現, 過去的崎嶇路上, 一同康復的身邊人也好像和自己一樣, 差不多都痊癒了.
你們一起走, 一起哭, 一起笑. 日子都是那樣互相扶持下過的.
離開了悲傷, 離開了灰暗, 卻離不開一起走的人.
因為你們變了一個緊扣著的環, 心連著心. 或許, 這樣下去, 日子會一直都美好!

Monday, April 24, 2006

書店

近年來, 本港樓上書店越開越多, 但要經營一點也不容易, 銅鑼灣一帶的更經常要搬遷甚至結業, 就像崇光百貨後駱克道的"樂文"便快要結束營業了, 令人惋惜.

對於一些愛逛樓上書店的書蟲來說, 我要介紹的三間書店可能一點也不陌生, 因為它們都在上址若干年頭了. 它們都是同區的三聯, Page One, Dymocks等大型連鎖式書店外的另一選擇. 當中兩間中文書店更售賣許多HMV沒有的影碟, CDs, 及雜誌.

位於皇后大道中85號3樓(入口在域多利皇后街, 中央街市對面)的One Fine Day, 是女士們的買書閱書天地, 我在兩年前發現後也多次跑到那兒, 是elegant ladies如我們的角落.

One Fine Day裝修美觀, 有點歐洲色彩, 純白色的牆壁, 西式的白色木書架, 木板地, 令人想多逗留一會. 店內除售賣適合女讀者的英文書外, 還有一些精品如tote bags, 文具, Anna Griffin產品等. 一些比較特別的書籍如Nancy Pesky及Beverly West合著的"Cinematherapy : the Girl's Guide to Movies for Every Mood", Judie Taggart及Jackie Walker的"I Don't Have a Thing to Wear : The Psychology of Your Closet"等, 我都覺得頗有趣. 此外, 店裡還有三四張圓桌及椅子供客人安坐那裡, 喝杯飲品, 靜心看書, 消磨一個下午. 書店有兩度頗大的窗子, 陽光從窗外射進店內, 十分清新, 閱書的又可從窗子往外看到皇后大道中(行人天橋方向)的街景. 那天店內正播放著法國音樂, 令人輕鬆.

除買書及閱書外, One Fine Day也提供了一些workshops, 詳情可瀏覽其網頁: www.onefineday.com.hk.

據說One Fine Day是數個女性友人合資經營的, 是我夢寐以求可以擁有的一間書店(其實我曾經跑到Soho一帶查詢過地舖租價, 一個八百多呎的地舖加角樓, 大概要$80,000月租, 或可以$1600萬購買! 想也不用想了, 樓上書店或可考慮一下).

營業時間:11:30am-8:00pm(星期一休息), 電話: 2810 6805, 電郵: grace@onefineday.com.hk

從One Fine Day走出來, 往德輔道(電車路)方向走, 在域多利皇后街12號(三聯側)一座舊式商廈, 裡面便有兩間書店. 二樓的是牛棚書店, 格調當然和One Fine Day迥然不同, 裝修較簡單儉樸, 賣的都是簡體中文書, 也有不少珍藏影碟, 如Roman Polanski的box set, 電影愛好者不要錯過. 另外也有CDs. 由於店舖面積不大, 又沒有空間供客人坐下, 所以不會逗留許久. 店內只有一個職員才用得著的窗子, 燈光較暗, 但也頗舒適. 當天店內也是播放著法國音樂, 頗有情調.


同一座大廈裡, 一樓的是尚書房, 全港一共有九間分店, 是較具規模的樓上書店. 都是售賣簡體中文書, 還有不少其他書店沒有的雜誌如環球科學, 中國攝影, 米娜, 兵器知識, 韓劇風雲, 時尚旅遊(National Geographic Traveler)等, 另外也有不少中外影碟.

由於此店較為大眾認識, 不打算再詳細介紹了, 可瀏覽網頁查看最新推介, 產品及分店資料.

營業時間: 10:30am - 9:00pm, 電話:28691799, 網址: www.tybook.com.hk

在這座舊式商廈裡, 給我發現了一個驚喜, 不是書店, 而是三樓的提琴唱片專門店, 愛好提琴音樂的一定要來看看(我曾學過小提琴若干年, 雖然多年後依然是個見不得人的初哥).

由於當天推門一進便看見數個觀眾安坐於一列並排的坐位上, 靜心欣賞提琴影碟, 不敢騷擾, 所以唯有靜悄悄地離開.

若在中環區上班, 中午時又想偷閒一會, 不妨跑來這裡欣賞一下提琴音樂, 舒展身心.

Technorati tag: ,

Sunday, April 23, 2006

吃什麼?

你有沒有試過一星期都想吃同一樣的東西, 不能停止? 我試過有一個星期, 天天也想吃雞, 吃足四五天, 不論雞扒, 雞翼, KFC, 雞沙律, 天天都一定要吃雞. 然後一個星期, 天天也想吃魚生及壽司, 又是吃足三四天. 如果有大長今, 我一定會問個究竟, 因為據她的智慧及醫學常識, 一定會知道我哪個器官出現了問題, 或身體缺少了些什麼.

食物和心情時常有密切的關係, 但我也認為, 想吃什麼和身體需要些什麼也必然有更密切的關係. 食物和心情, 又或心理的關係, 令不少廣告商得益. 你試過中午看過電視廣告的飯tastic, 明明原本打算去吃上海菜, 也忽然會因此而跑去老麥買個rice burger嗎? 我試過多次被電視的飲食廣告影響我當天午餐的選擇. 都說廣告威力無比.

我這個星期便是"魚生壽司"週, 吃了三天, 今晚可能又是日菜!

Saturday, April 22, 2006

我的十大減壓方法


喜歡偶然看看在CitySuper可免費取閱的The List, 是雙周刊, 薄薄的, 容易收藏, 有時會發現有趣的東西及資訊, 如"How to Choose a Pre-School", "How to Throw a Party", "How to Live Like Paris Hilton". 當然還替我找到寫blog的題材.

今期的list是如何減壓, "How to Relieve Stress". 它提到的有伸展活動stretching(www.stretchasia.com), 怎樣不用吸煙也可減壓(www.eventclicks.comwww.allencarrseasyway.com), 按摩, 排毒, 運動, 瑜珈, 針灸, 整餅, Chiropractor脊醫, 插花, 畫畫, 治療師(clinical psychologist, psychotherapy,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emotion focus therapy, Gestalt therapy), support group, 太極, 陶藝, Naturopathy, 等等. 資料齊全, 不論expats或本地人也可受惠.

我自己則向來都有些減壓的方法, 多年合用. 自小是個緊張大師, 咬手指甲咬了廿二年(八至廿九歲, 不要問何解, 我亦不明白數年前如何一下子戒掉), 時常因功課, 測驗及考試弄得枕食難安. 中三時因擔心進不了學校的中四文科精英班, 為了要提早睡一會然後半夜起床再讀, 吃了令人產生睡意的傷風藥. 大姊又煲熱牛奶給我喝, 又替我按摩頭部. 父親眼見我那樣緊張, 曾提議我不要考中五會考便去加拿大升學. 長大後, 緊張依然, 數年前, 因為太多突發事件, 更試過panic attacks(驚恐症)(未經診斷), 又試過因心跳過快要入院.

不過人長大了, 經歷多了, 有了信仰, 也學會樂觀點做人, 所以比較懂得如何處理突如其來的事情, 亦比以前更能應付壓力. 以下是我比較多用的減壓方法:

1. 看電影 - 最好便是跑進電影院, 但如果時間及情況不許可, 看看影碟也可以. 除了因為興趣外, 我覺得電影是有治療作用的, 就像我的blog用了差利.卓別靈的quote: "The minute you bought your ticket you were in another world."電影可以把人帶到另一個世界, 另一個國度, 可以把人從低谷中走出來. 每逢沮喪及失落時, 我也喜歡找齣電影, 獨自跑到戲院看個飽.

2. 游泳 - 自小便跟母親習泳, 小二開始便可以獨自游廿五公尺, 數年後便跟母親在海灘游出浮台, 中二更被校隊招攬. 泳池和海灘也喜歡, 其實我最愛的是海, 曾夢想住在遊艇上. 在泳池會不停地游, 尤其是不開心及減肥時, 可以游上三十多個直池, 不停來回, 很有滿足感, 亦可以一時拋開不快. 海灘的作用更大, 雖然不能不停地"挨堂", 但看著茫茫大海, 什麼煩惱也可暫且忘記.

3. 返教會 - 信了主七年, 基督教信仰令我改變整個人生觀, 對生命的看法和以前很不同. 我不是什麼"走過死蔭幽谷"的人, 但也經歷過數次很大的打擊及難關, 都是因為有神陪著我走才可以活到現在. 讀聖經, 祈禱, 崇拜, 和弟兄姊妹相交, 事奉等都是神賜給我的, 這些都是減壓的良方.

4. 芭蕾舞 - 自十歲便慶幸得父親批准學跳芭蕾舞, 直至中四暑假, 因為要應付會考, 所以便停了下來. 大學在美國也上過兩個學期的芭蕾舞課, 是同學提議的, 她說可以keep fit, 又可以拉高GPA, 因為我們學過的, 拿個A一點也不難. 記得那時教的是一個俄藉男導師, 十分嚴謹, 我也經常跟不上. 回港工作後又上了一兩年課, 轉了工又停下來. 兩年前, 成功減肥後, 又要準備籌備婚禮, 於是又返回芭蕾舞室, 本只是想學pilates, 令身形更fit, 怎知導師說服叫我上芭蕾舞課, 結果一直跳至現在, 一星期上兩三課, 是十分好的減壓方法. 走進舞室, 要做的就只有如何完成動作步法, 如何跳得美, 不是要取悅誰, 只是取悅自己. 看到自己跳得好, 信心也大增.

5. 購物 - 不論購買靚衫靚鞋, 抑或日常用品, 對我來說都有減壓作用. 即使有時下班後要馬上回家, 之前偶然去萬寧屈臣氏逛逛買少許東西也可以鬆一鬆.

6. 到喜歡的地方走走 - 例如自己喜歡的落腳處, 喜歡的neighborhood, 又或書店. 我很喜歡到Soho一帶走走, 今天下午便在那兒吃了個late lunch然後逛了一會, 很舒服很愉快.

7. 旅遊 - 這個可是眾多減壓方法中最昂貴的了, 但也十分十分有效. 記得有一年, 多個月沒有外遊, 家裡又有事, 壓力很大, 時常有panic attacks, 又經常病倒. 那時男友(現在的老公)又沒有假期, 於是說服了朋友和我去歐遊. 如果當年不是去了歐洲一趟, 回來後也未必可以那麼自如地應付要面對的難關.

8. 吃頓豐富味美的午/晚餐 - 很愛吃, 一星期的結束, 一定會容許自己放縱一兩天, 即使是減肥階段. 特別愛吃牛排, 雞翼, 朱古力, 甜品, 等等. 所以週末都會吃一餐豐富的, 如ribeye steak, hot fudge sundae, brownie with ice-cream, crepe, key lime pie, buffalo wings, sashimi.... 唔, 好味!

9. 按摩, facial, manicure, pedicure, hair cut - 女人都愛美, 扮靚也確實可以減壓. 曾經是"骨精", 愛上body massage, 找到一個好的按摩師就像找到一個良醫一樣, 煩惱盡消. 其實有一段時間, 都是因為定期去物理治療及按摩師做治療才更容易成功減磅, 身體也好了不少, 感冒也少了. 喜歡修手甲及腳甲時, 又或到髮型屋剪頭髮時看那些平日不會花錢買的昂貴時裝雜誌, 如Vogue, Bazaar, Elle等, 可以update一下潮流興什麼, 又可以鬆弛一下.

10. 數獨 Sudoku - 自九月開始這個玩意後, 曾瘋狂得不眠不休, 一夜間玩了四五個最高難度的Sudoku, 書也買過三本, 只差未去參加比賽. 雖然玩數獨要動腦筋, 但也是減壓的方法, 因為每成功完成一個Sudoku, 滿足感也頗大的.

噢, 最後差點忘記說的減壓方法當然是blogging啦! 這個發明實在偉大, 看見有人進來看我發嗡風, 實在開心得不得了. 在此也向你們說聲多謝, 若不是你們的支持和偶然的留言, 我也不會寫得這樣高興. 當然看人家的blogs也是賞心樂事, I'm loving it!

Friday, April 21, 2006

歐聯的一天 One Day in Europe



一齣極富幽默感的電影, 四個發生在同一天又相似的故事, 都是遊客或旅居他方的人, 四個地方, 四段故事, 四組人物. "One Day"可以是指發生這個故事的一天, 亦可以是指歐洲未來的一天, 一個景象.

這齣在香港國際電影節裡看的喜劇由Hannes Stohr執導, 他居住在德國柏林, 之前曾住西班牙. 他巧妙運用了旅客到他方遇到的種種文化沖突及語言障礙, 大量的幽默元素, 然後用一場在俄羅斯舉行的足球比賽, 把四個獨立又相似的故事連繫起來. 每個故事都有數個主要人物: 遊客, 警員, 小偷, 幫助被搶劫遊客的路人. 四個城市包括莫斯科, 伊斯坦堡, 加利西亞(西班牙), 及柏林. 故事都發生在遊客都去觀光的名勝或旅店附近.

不錯的劇本, 不少令人會心微笑的地方. 警察都是懶洋洋, 關心的只是當天土耳其對西班牙的球賽. 每人的遭遇都略有不同, 有遇上善良的婦人伸出援手; 有遇上花心漢警員, 帶遊客"遊花園"; 有友善的的士司機; 都給人溫馨輕鬆的氣氛.

輕鬆的歐洲一日遊, 看得人舒服愉快.



Technorati tags: ,

半熟爸爸 The Child (L'enfant)


剛寫完我對電影"Candy"(愛.糖針)的觀後感, 然後到這篇都是在香港國際電影節看的電影"The Child"(半熟爸爸), 很相似的電影, 因為都是由兩個年輕演員擔綱主角, 面對的都是愛與責任的問題, 頗有意思的題材.

"The Child"(L'enfant)是一齣比利時電影, 由兩兄弟Jean-Pierre Dardenne及Luc Dardenne執導. "The Child"是男女主角倆的嬰孩, 亦比喻男主角Bruno, 一個還未成長的大男孩. 為了金錢, 他不惜背著女友Sonia, 把嬰孩賣掉, 說他們可以再生一個.

全片差不多都是飾演男主角的Jeremie Renier的戲份, 佔了百分之七十, 很真很自然, 就像二十出頭還頹廢的雙失年青人, 抱著自己的嬰兒, 推著嬰孩手推車, 終日只想怎樣不上班也可以過活, 偷竊搶劫成了他的謀生方法, 更和其他更年幼的男孩一起去幹活.

飾演女主角Sonia的Deborah Francois有一雙獨特的眼睛, 有那份迷茫, 天真和楚楚可憐的目光, 但又頗迷人, 是可用眼睛說話的女孩, 聽說是首次在大銀幕演出, 確實不俗, 值得嘉許.

都是邊緣人物的角色, 被社會遺忘的一群, 是年青, 貧窮, 絕望的一群. 雖然電影可能沒有"Candy"的豐富, 但給我的感覺是, 兩個年輕演員頗能撐得住整套劇, 演技自然而不誇張, 很真很感人.

最感動的一幕是Sonia到監獄探望Bruno時, 二人無奈對望, 懊悔難過, 而Sonia選擇寬恕Bruno, 當他倆互擁哭泣時, 觀眾都為之動容.

Technorati tags: ,

愛.糖針 Candy


"Candy", 一個女孩的名字, 可以代表糖果, 也可以比喻引誘人的毒品, 就像一顆吃了又想再吃的糖果, 是糖衣陷阱? 抑或甜得令人醉倒? "Candy"也是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閉幕電影之一, 是澳洲導演Neil Armfield的作品, 之前從未看過他的電影. 此劇改編自同名原著"Candy"的小說, 作者是Luke Davies, 一本關於愛與毒癮的書, 他說:"There were good times and bad times, but in the beginning there were more good times."

可能由於電影說的是毒品和它怎樣摧毀人生, 對象可是全世界的觀眾, 亦有這個野心, 所以感覺上演員都刻意避免用太重的澳洲口音.

很喜歡用遊樂場裡的旋轉離心機作開場, 令人會心微笑. 但快樂的開始未必等於愉快的結果. 故事是一個悲劇, 一對年青男女, 男的是愛寫詩, 女的愛畫畫, 一個暑假, 海洛因成了他們的"良伴", 無法停止. 飾演男主角Dan的是"斷背山"主角Heath Ledger, 女主角Candy由Abbie Cornish飾演, 去年在電影節中的"Somersault"有不俗的表現. 兩位演員演出也不錯, 頗喜歡Abbie Cornish, 不是很豔麗, 但就是有廿來歲女孩特有的那份青春無敵氣質, 很誘人. Heath Ledger在此片演出比"Brokeback Mountain"更自然, 很有那種潦倒頹廢感.

電影中段有點拖拉和鬆散, 沒有凝聚力, 兩個年輕演員雖不俗, 但未能撐得住全套劇, 有點悶場, 不夠緊湊豐富. Geoffrey Rush飾演的Casper, 是個富有的教授兼癮君子, 戲份較少, 亦不見其發揮機會.

電影中最震撼一幕必定是Candy和Dan抱著夭折的不足月嬰孩傷心欲絕睡在醫院病床上, 嬰孩灰藍色的臉孔, 張開了的小口, 令人毛骨悚然, 極之駭人.

電影結局Dan的決定給人難忘的感覺, "青春的脆弱"就來個告別吧. 很喜歡Candy獨白那一段:"Oh Danny boy..."

Technorati tags: ,

Thursday, April 20, 2006

電影節前後(二)

上星期放了一些在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時, 看戲前後拍的照片, 昨晚電影節終於完滿結束, 今天讓我來個總結. 以下是過去一星期裡拍下的snapshots:

等待的時刻, 約了大學時的教授David Bordwell(讀電影的必然知道他是誰及看過他的著作), 他自1995年開始便每年都來港看電影節, 除沙士那年外. 今次是我畢業後第一次在港見他, 既興奮又緊張, 像個小影迷一樣. (April 13 9:10-9:45pm)

你怎樣也不能想像, 而我之前也有預感, 就是會見到明哥(黃耀明), 因為每年在電影節都必碰上他一兩次, 看十多場, 碰數次面的機會一點也不少... 就在我見到教授say了hi之後, 明哥便在我廿呎以外出現! 但我又怎能叫教授等一會, 然後跑去找明哥拍照簽個名呢! :(
Jude Law at Tsim Sha Tsui!!!!! My Lord! (Alfred Dunhill ad)(April 13 11:35pm)

即將完成翻新工程的Mandarin Oriental Hotel, 八月得未呢? (April 14 2:10pm)

偷得浮生戲間閒: late late lunch at Flying Pan Wanchai (April 14 2:40pm)

隨餐附送的超細grapefruit juice
$30一壺咖啡, 頗難喝

$15另加biscuits兩件
當然沒有吃光, 本以為只得一件pancake才叫這個, 女侍應見我的驚訝模樣, 只好說一句:"Good Luck!", 最後只吃了一件pancake, 1.5隻蛋, 4/5份ham, 1.8件biscuit, 1.5杯咖啡, 全杯grapefruit juice, Jesus!
獨自看了兩齣電影的一天, 晚上和他來個"法國五月"預演 (April 14)

out out地, 我拍的
我拍的
他拍的(很有一手喎)
他拍的
也是我拍的
中環的未來鐘樓? (April 17)
中環天星碼頭看到的填海工程 (April 17)

趕船 (April 17 12:18pm)
天星小輪船上拍攝 (中環往尖沙咀) (April 17 12:20pm)

閉幕電影 - Candy (愛.糖針) (April 19 9:45pm)

曲終人散 (April 19 11:50pm)
昨晚朋友問可否說出我今年在電影節中最喜歡的三齣電影, 我想了一回, 晚上回家的路上, 列了從第一最喜歡到第十七齣最不喜歡的電影:
6. Fallen 沉淪 9.4分
10. Bubble 一鑊泡 7.9分  
Technorati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