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November 14, 2017

兩周一聚:我城的地道菜

香港地道菜有很多,要我寫,第一時間也要想想有哪些。

1. 叉燒 / 叉燒煎蛋飯
2. 燒鵝 / 燒鵝溂粉
3. 雲吞麵
4. 絲襪奶茶 / 鴛鴦 / 凍檸茶
5. 點心 
6. 西多士
7. 奶醬多
8. 常餐
9. 豆腐火腩飯 / 佢地話係男人的浪漫:我應該無乜食過
10. 港式西餐 / 鐵板牛扒

沒有七七八八也有五五六六吧(呀,還有很多人喜歡的星洲炒米)。當年在海外讀書,沒有太掛念香港美食,除了母親有幾味拿手靚餸之外,記得那時比較懷念就是雲吞麵。

人大了,口味越來越不同,近年被友人們稱呼為鬼婆(在威斯康新時不會走去吃芝士,現在反而很愛吃!大學時代什麼cocktail都試,現在愛紅酒),因為近乎只愛吃西餐,當然也愛日本菜。如果想約我飲茶,除非你是長輩,或有一兩間新食肆很有特色不試不可之外,請約我去有優質咖啡的地方吃個brunch(另一半常說:人地收你百幾銀嘅brunch,我整俾你食啦,呃錢!)。

另一半愛上街吃中菜,尤其是地道小炒,因為他說他不懂得造。他的最愛有:燒乳鴿,生炒排骨,椒鹽鮮魷,蒜蓉開邊蝦... 我都會吃,不過不會自己跑去吃。

第四十八期:教我如何說再見

兩周一聚:教我如何說再見

對啊,多年前的兩周一聚回來了,這次是facebook版(非死不可),多謝Michelle的推動!有興趣的都來寫寫,然後在fb上連結吧。 

Tuesday, August 01, 2017

瑪格麗特和她的母雞

 A woman named Marguerite with her chicken, Paris, 1956.
Nina Leen—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Getty Images


"Walking Your Chicken in Paris With Style: A Pictorial Guide"

 一段日子沒有在這裡說說其他瑣事無聊事了。

五十年代的巴黎,一個貴婦,和她養的雞。

好像電影上才看到的畫面。很多時候,有些事情和行為都不用特意去考究或問原因。

人生,有趣便好了。

Thursday, May 25, 2017

斷捨離

日本人說的斷捨離,一門學問,特別對都市人來說,越來越貼身。

母親離開後,要面對的其中一個大難題是執拾。

我其中一個弱項也就是執拾。

母親和我都不愛丟東西,但又愛購新衣。我念舊及懶,母親主要是懶(哈哈)。牧者及友人都說,要執拾就和姊姊一起執拾,一個人去執拾太困難了。

別說家,我的辦公室也需要執拾執拾啊!

知道其實可聘請專人上門來幫忙斷捨離的,我想,我們或許需要這個幫忙!

Friday, May 12, 2017

Something therapeutic

1. Cinema / films

2. A walk after work, anywhere.

3. Icecream / dessert

4. Wine

5. Shopping

6. Swimming

7. Dance

8. Stretching

9. Chatting

10. Singing

Tuesday, April 18, 2017

晚上總不想睡

忘記自哪天開始,我已好像不再想去睡覺了。不論早上要多早上班,晚上總不想去睡。轉了這份工以來(有時返早更),太累便下班回去睡午覺。周末才補眠。多年如是。

應該是父親離開後不久便有這個怪習慣。忘記了為什麼要休息。病了便睡多一點,好過來便又故態復萌。現在連母親也返天家了,這個習慣不像會戒掉,可能會更嚴重。也繼續在找不用返早更的筍工,筍,是穩定,可幹到退休之類(現在這份未夠筍因為要太早起床@_@)。

Tuesday, March 28, 2017

達明卅一派對演唱會

嘩,忽然轉話題,講演唱會。

本地的演唱會,一年最多看一次(其實海外的可能更少)。上一次是陪人看許冠傑,這次,你估不到,其實我本沒打算看的,反而是個不多聽達明的他想看看。很多人都是這樣,怕他們不再有機會在紅館攪演唱會,所以想捧場。

我本沒打算買票是因為,覺得都是三十年前的歌,聽了很多年,每次的感覺也差不多。

不過演唱會倒沒有令人失望。在這個所謂大選前一晚看達明尾場更是別有一番味道。

完整曲目 (thanks kkbox):

1. 四季交易會
2. 我有兩個
3. 你望 我望
4. 後窗
5. 崩裂
6. 1+4=14
7. 填充
8. 甜美生活 (萬歲!萬歲!萬萬歲!)
9. 每日一禁果
10. 青春殘酷物語
11. 迷戀
12. 暗湧(電影"愈快樂愈墮落"歌曲)
13. 愛在瘟疫蔓延時
14. 禁色
15. 天問
16. 撐起雨傘 (尾場好像沒有唱)
17. 馬路天使
18. 今夜星光燦爛
19. 十個救火的少年
20. 今天應該很高興
21. 下落不明
22. Under Pressure
23. 剎那天地
24. 排名不分先後左右忠奸(係人定係鬼 ) - 係人定係鬼
25. It's My Party
26. 溜冰滾族
27. 繼續追尋
28. Heroes
29. 末世情
30. 石頭記
31. 半生緣

達明的歌,這麼多年都那麼啱聽,那麼貼時代,歌詞如是,歌曲如是。令人傷感令人唏噓。

Proud to be a fan of Ming Gor, of Tat Ming Pair. ^_^

後記:這兩天在回想,究竟看過多少場達明一派演唱會?有的是人山人海的,只有明哥沒有劉以達。有一次是和美國大學好友在伊館看的,應該是1996年10月萬歲萬歲萬萬歲。有一次是和兒時好友及我的二家姐,好像是在會展。他和我就看過這次,及多年前的一次,忘了是哪場了。

Monday, March 06, 2017

你想活到多少歲?

看了「伴生」,遲些或再談此記錄片。

看了這篇訪問:懵懂少年的生命課堂 — 專訪紀錄片《伴生》導演黃肇邦

當中...「你想活到多少歲?出奇地,沒多少答「長命百歲」。人人都說,在失去自理能力前離開,已經足夠。」

對啊。想著,母親在2015年初大手術後有一段時期需要我們貼身照顧,她渾身不自在,又不可以自己出外,非常沮喪。那就是喪失自理能力的感覺。後來她漸漸康復過來,又可以獨自外出見朋友參加各樣平日喜愛的活動及聚會,人也回復開朗。

感謝主,她臨返天家前再一次喪失自理能力的日子,都是兩星期左右,不算很久,天父便接她回去了。

不錯,希望她可以長命百歲是自私,最重要是她有快樂又有質素的人生,太長未必是祝福。

Friday, February 24, 2017

半生

如果人生已過了一半(或不只一半),那麼,前半生就是有母親的人生,後半生就是沒有父母親的人生了。好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外婆離開的那一年,母親的年紀和現在的我也差不多。

雖然母親不算後生,但現在總見很多老人家都有八十多九十歲。連幫她做手術的教授都說她年輕。母親說:我年輕?﹗教授說:七十多歲當然年輕啦,現在一般(人)都可以有八十多九十歲的了。

對,為什麼母親不可以活到八九十歲呢?當然,我們都知道她真的不想太長命,尤其是當體力都不如從前的時候。

人生就是如此,很無奈。母親有我和二姊姊那麼愛惜她照顧她,她卻沒有很長命(對,我有時很貪心)。有些老人家,或許沒兒女又或和子女關係疏離的,卻要活到九十多歲。

Friday, February 17, 2017

Stages

在twitter寫:Stages: anxious / sad / unbearable - busy - calm - emptiness - more to come...

大概概括了母親返天家那星期至現在的感受。那星期就是不安、悲傷和難以承受。之後是安排她的安息禮拜,很是忙碌。然後安息禮拜的平靜和之後返回正常生活和工作,都算平復一點心情,但當然仍不時要大哭一場。

然後是現在的虛空感。不是寂莫不是悲慟,是不懂形容的虛空感。

起初我的感覺是,這世上我最最最心愛的人已不再在地上了,往後一切都不再一樣。雖然我們都信主,有永生的盼望,知道將來會再重聚,但仍然有這些切實的感覺。

媽咪,你在天上好嗎?

Friday, February 10, 2017

一個月零六天

母親已返天家一個月零六天了。

很多東西。之前一直想把一些都寫下來,實在沒有力氣。或許現在可以慢慢地一點一點地寫,可作療傷又好,抒發一下又好,紀念一下她也好。

或許最終會寫出一本書。

在母親的安息禮拜上,我分享了十分鐘多一點有關她的一些,基督教安息禮拜稱之為「述史」。我在安息禮拜五天前用了差不多一天寫下來,因為要趕給母親教會去印製程序表。寫是寫了,也以為自己沒有可能平靜地在台上分享,如果太激動就交由二姊姊幫我。最終,我整天的心情都算平靜(或許如丈夫說,我和二姊整天都太忙了,哪有時間去激動),家人及好友都不太相信我可以如此有信心地分享了十多分鐘。

從哪裡開始寫好呢?

我想去看「伴生」(Snuggle),之前不敢去看,現在應該夠膽去看。二姊說會哭崩,我說,既然都要哭的了,就一次過去大哭一場也好。

找天再寫。

(不知道還會不會有人讀到這些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