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大概是九三或九四年看過波蘭導演Krzysztof Kieslowski的藍白紅三部曲之藍(Trois Couleurs: Bleu), 忘記在哪兒和什麼人看了, 是香港抑或美國? 只記得三齣電影也看過, 都十分喜歡, 那時也買齊三隻原聲大碟來收藏, 最喜歡的應該是"藍".
昨晚, 有線電視十二時多重播, 剛巧轉台時見到, 於是便靜心再一次看此電影, 原來我的記性也不是常常都那樣好, 或許對數字及日子比較善長, 故事性及影像則稍遜. 畢竟, 九三年至今已十多年, 人也長大了, 看這部電影的心態及感覺和當年很不同. 那時二十出頭, 怎會明白親人離世的感受? 唯一記得很清楚的當然是它的音樂.
一部好的電影, 好的著作, 確實需要在一生人不同階段去再看, 再回味. 一個導演或一個作家, 他的作品可是給不同層面, 不同年齡組別的觀眾及讀者去欣賞的, 若果觀眾及讀者看過或讀過一部佳作後, 數年或十多年再去看, 人生經歷多了, 老練了, 一定不會再用當年的心境及眼光去看這件藝術, 因而更為它增添了新的意義.
好像電影"秋天的童話", 記得第一次是中學時和好友在戲院看的, 前陣子, 這個比我記性更好的朋友(也是"七友"其中之一)告訴我, 那戲院不是我記憶中的"碧麗宮", 而是"翡翠/明珠", 她還記得我們看完戲後在戲院樓下的American Cafe吃飯, 還碰到當年Raidas樂隊的某男歌手! 之後, "秋天的童話"我看過不下十次, 都是電視的重播, 即使印象依然深刻, 劇情記得一清二楚, 但每次看都有不同感受. 最近一次是三月無記的重播, 我仍然看得津津樂道(但我的另一半竟說從未看過, 更說"老土到痺"!).

回想起來, 真的有不少重看再重看的電影, 或許十年後再看時, 又有不同的感受.
Technorati tags: trois couleurs bleu, three colors trilogy, movie blue, kieslowski
3 comments:
路過看到這篇文章。
藍也是我一生人中看過的最深刻的電影,那種悲傷的感覺很令人著迷。
不過當後來幾經辛苦找去dvd時,也覺得畫質沒有印象中好。但也很高興,因為可以經常拿出來重看。
另一張遍尋不獲的dvd是兩生花。
Double Life of Veronica? i think i've seen it somewhere... have u tried those shops on the basement of 英皇集團in wanchai?
有打算看奇斯洛夫斯基十年祭嗎?
我正頭痛,因時間上似乎很難配合...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