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的新聞周刊(Newsweek) Fareed Zakaria 寫了一篇關於新加坡和美國教育的不同. 題目是"我們都有許多需要學習" (We All Have A Lot to Learn).
文中筆者提到訪問了新加坡的教育局長, 問他為何新加坡學生在科學和數學上都取得優異成績, 而美國學生則強差人意, 但他們在日後的人生及在現實世界裡都做得比新加坡學生好. 教育局長Tharman Shanmugaratnam 回答: "We both have meritocracies; yours is a talent meritocracy, ours is an exam meritocracy." 他所說的是才能的功績取向和考試的功績取向. 我想, 香港的教育制度也如是, 考試永遠是最主要的評核標準, 我們這一代都是這種功績取向的受害者. 教育局長提到某些知識如創作力, 想像力, 好奇心, 冒險心, 野心等都不能容易評核. 而美國的學習文化就是挑戰傳統智慧, 即使是要挑戰權力.
很贊同教育局長的說法, 美國人的挑戰態度確實可取. 他提及有一個新加坡朋友把孩子從美國帶回新加坡, 入了當地有名的學府, 結果是, 孩子在美國上課時, 如高談闊論, 往往會得到掌聲和鼓勵, 但在新加坡學校這樣做, 卻被視為"pushy"及"weird". 那朋友最終把孩子轉到一間私立的國際學校.
記得在美國讀書時, 班中時常有些愛高談闊論的同學, 即使說的可能是廢話連篇, 但仍很有信心的公開表達. 我們這些從小在"考試功績取向"教育下成長的學生每每想了許久才敢發表意見. 有一次, 上"Psychology of Men"時, 有一個女同學更大膽地公開她長大了才知道父親是同性戀者的事實, 全班同學都嘩然. 這種敢言實在值得學習.
然而, Shanmugaratnam 亦有批評美國的弊病, 他說美國的教育制度"as a whole has failed", 因為低下階層永遠只得到二等的教育, 聰明但貧窮的孩子, 他們的才能沒有被發掘, 相反, 在新加坡, 他們都會發掘貧窮但優秀的孩子, 而這就是他們成功之處.
盼望我們的下一代, 無論中產或貧困, 都得到優質的教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